专题01 影视文化理论
影视作品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也是重要的经济及产业力量,优秀的文化作品不但要占有市场,更要引领主流价值。优秀影视文化作品的评价标准是“既要有意思,又要有意义”,做到“既不趋利媚俗,又不远离市场”,以剧情和演技打动群众的同时,发挥文化传承、社会教化、价值凝聚的积极作用。
1.影视作品互动仪式:(1)理论渊源:学者兰德尔·柯林斯曾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他认为参与者可以通过符号、情境、语言等建构情感联结的手段认知特定情感,如群体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激发情感力量,实现传播目的。(2)宣发背景:在当下的影视环境中,影视作品质量与内容依然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但配套的宣传与营销也不可或缺,在各类媒体平台上构筑多层次传播矩阵能为影视作品的走红奠定基础。(3)理论思考:影视作品宣发要运用好影视作品故事内容,在不同媒体平台多维度打造文化景观,通过影片情节在媒介平台与受众进行良性互动,构建影视作品与受众的互动仪式链,吸纳更多的观众参与到话题热议之中。(4)案例解析:主打亲情的贺岁片《你好,李焕英》在上映前期就在网络媒体中构筑互动仪式,借助主流媒体和意见领袖影响力,打出“大年初一,笑顺爸妈”的宣传词进行情感铺垫,电影上映后又大面积发布线上花絮、影评等物料,让受众在网络空间中与电影产生互动黏性。
2.影视作品文化规范:(1)文化规范理论:大众媒介及其文本具有文化规范功能,即媒介通过有选择性地呈现某些话题、事件、人物并暗示某些行为、现象是被许可、禁止或鼓励的,可以起到规范信息接收者行为的作用;媒介或其文本的文化规范功能体现在强化既有社会规范、改变现存文化规范和创新文化规范三个层面。(2)理论启发意义:影视文化作品是大众媒介文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容易流通、易于接受、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等特点,因此,影视文化作品所建构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都会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故而要考虑如何运用影视作品承担特定的教化功能。(3)典型案例分析:近年来优秀影视文化作品如《长津湖》《狙击手》等都是正面运用影视文化作品的文化规范功能的典型代表,契合了文化艺术作品“既要有意思,又要有意义”的要求。“有意思”指的是文化作品要通俗易懂易于流通和接受,“有意义”可以理解为影视作品要承载积极向上的文化规范功能,而“小三不能有好结果”则是媒介进行文化约束的体现。
3.影视作品现实建构:(1)理论渊源:从李普曼的《公共舆论》中提出的“拟态环境”概念到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理论,再到伊丽莎白·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等,都强调了媒介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作用,但媒介文本对社会现实的呈现是一种象征性呈现、一种重构式再现,它经过了多重的以人的价值导向为依据的选择、过滤和加工。(2)三种现实:媒介对社会现实的建构有别于社会现实本身,也有别于媒介作用于公众之后在其头脑中所形成的主观现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现实、媒介现实、主观现实三种现实;电视剧作品作为媒介文化产品也具有再现社会现实的能力,它以社会现实为蓝本进行艺术化再造,形成了以影像为形态的艺术化的媒介现实,进而,媒介文本为受众所接收后在其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现实进行解读的主观现实。(3)理论思考:影视作品虽然在反映社会事实上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有着天壤之别,但其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依然带有很强的示范、暗示、引导作用,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新媒体也要讲导向”的理论依据之一。(4)案例解析:以《警察荣誉》《金刚川》《战狼2》为代表的影视作品虽然是面向市场,追求收视率、票房的商业化产品,但其对检察官、缉毒警察和中国军人优良品质的呈现却是立体的、丰满的,实现了“正能量+故事性”的统一。
4.影视作品认知框架:(1)理论渊源:框架的概念源自贝森特,戈夫曼在《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中将框架比拟成一种解释图式,“人们在面对特定事件时会倾向运用一些框架,而框架可以让人们在面对众多的信息时进行定位、感知、理解、标签。”(2)三种框架:当人们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理解来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做出诠释时属于对个人框架的运用;从中观层面展现对信息的认知与判断则属于组织框架;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来分析社会关系与结构属于更高层次的框架(3)理论思考:观众所接触的影视作品内容与个人既往的经验、认知相一致时,影视作品所传输的理念如同空谷之中的回声一般放大,影视作品在追求内容创新时也要注重贴近实际生活、贴近人民群众,扩大观众的认同感。(4)案例解析:电视剧《流光之城》在展现主角“销毁鸦片”的剧情时,安排其火烧装载鸦片的木箱,但历史上鸦片的销毁靠的是“海水浸化法”,该片段不符合常识和民众既有的认知框架,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质疑和吐槽。
5.影视文化与主流话语的传播:(1)媒介对社会现实的建构:媒介具有建构社会现实的能力,媒介在对社会现实的建构过程中所嵌入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倾向也将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不论影视作品商业化多强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主流话语的大众化过程:主流话语的建构、传播要实现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就需要拓展主流话语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而影视文化是传播主流话语的日常化、通俗化载体,有助于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3)实现双重效益兼顾:市场经济背景下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电视台及电视剧制作机构不能单纯以收视率和经济收益为目标,而是要承担其商业和主流话语建构的双重功能。(4)主动坚守主流价值观:近些年来一些影视作品呈现出过分注重收视率、倚重“网红”、过度炒作 IP、颠覆和恶搞传统经典、核心价值观缺位等问题,只有将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转化到影视文化作品中并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才能有效解决此类问题。(5)市场与导向的统一:文化作品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这与电视连续剧所具有的娱乐和市场属性并不矛盾,故事性很强的影视文本如果能够融入正能量和主旋律,主旋律和正能量话题如能突出故事性、艺术化和审美价值,也能取得理想教育效果,其对文化艺术作品创作的启发是“主旋律(导向)+故事性(手段)+精品化(内容)”。
案例49 脱贫攻坚电视剧之《大山的女儿》
案例简介:电视剧《大山的女儿》是为致敬时代楷模黄文秀的影视作品。该作品塑造出了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全新全意为村民服务的新时代优秀青年形象,展现了扶贫一线工作的难点,也彰显中华儿女脱贫攻坚的决心。该剧在中央一套和各大网站平台热播,同时收获了高收视与高口碑,收官评分高达9.1。
案例分析:(1)平民视角讲述宏大叙事:《大山的女儿》是一部扶贫题材的正剧,故事议题和历史背景宏大,但其借助黄文秀这一个体进行叙事,塑造具体化、形象化和日常化的人物形象,再现接地气、贴民意和生活化的脱贫攻坚之路。此外,该剧没有煽情,部分内容打破严肃规制,用喜剧的呈现方式代替,打破年轻观众对此类正剧的刻板印象,创新艺术表达方式。(2)影视唤醒集体记忆:脱贫攻坚这一过程是属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曾提出“记忆之场”这一理论,“‘记忆之场’是在物质或精神层面具有重大意义的统一体。经由人的意志或岁月的力量,这些统一体已经转变为共同体的记忆遗产”。影视作品通过视听语言让原本新闻里的文字鲜活起来,唤醒独属于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3)启发意义:《大山的女儿》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平衡点,摆脱枯燥乏味的说教方式,激发观众关注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坚持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今后的主旋律电视剧作品创作提供了参照标杆,做到从既有的影视话语、叙事文本中推陈出新。
(本专题由研究生程瑞补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