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网络低欲望文化:从“佛系”到“躺平”

专题03 网络低欲望文化:从“佛系”到“躺平”

网络低欲望文化表现为一种消极、颓废生活方式在文化方面的话语实践和舆论症候。近年来较受关注的低欲望文化包括“佛系文化”“三和青年”“宅文化”“躺平主义”等。

1.网络“佛系文化”现象的起源:(1)定义:“佛系文化”是流行于当下部分青年群体中以低欲望为表现特征的亚文化。“佛系”是青年群体对宗教中“佛”所象征的“无欲无求”的所指进行挪用和再生产,是社会结构、社会心态和文化心理综合作用的结果。(2)范畴:“佛系文化”的本质是低欲望,它不仅仅指借助物质载体进行的、可见的符号化表达,也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和处事态度;从本质上讲,“丧文化”对颓废、绝望和悲观等情绪的渲染也是一种“佛系文化”的体现。(3)起源:“佛系”是青年亚文化群体对自身的一种命名,也是外在舆论对低欲望群体进行的系统化概括,是在经济及社会转型期,部分群体面对目标、挫折、挑战和压力时采取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4)成因:“佛系”文化是社会心理、媒介环境、商业资本、群体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群体阶层流动中存在的障碍、民生领域住房就业等生活压力等为该文化提供了土壤;“佛系”心态成为青年群体应对现实与理想差距的替代方案,互联网传播的戏谑、反叛、碎片化、去中心等特征推动了部分青年群体建构自我群体身份、进行情绪宣泄。

2.网络“佛系文化”的社会影响:(1)价值导向错位:“佛系文化”所宣扬的消极、颓废、低欲望状况与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相悖,故而“佛系文化”的传播会对冲主流价值的正面功能,解构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2)影响社会心态:“佛系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为某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或参考坐标,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发情绪共振,影响社会心态和社会舆论氛围。(3)强化阶层区隔:对“佛系文化”的宣扬和推崇将削弱特定社会群体对主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并非有助于问题解决而是加剧阶层固化。(4)主体性的退缩:“佛系文化”推崇的消极处事原则本质上是对自我主体性的压缩,是通过自我强加的方式远离主流社会和主文化。

3.网络“佛系文化”的应对策略:(1)理性引导:以相对宽容、温和的方式对待青年亚文化,避免过激压制和自由放任两个极端,通过引导、规范、吸纳和改造等有区别地对待不同类型的青年亚文化。(2)消除土壤:将青年亚文化视为反映社会现实及社会心态的一面镜子,从文化表征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具体根源,通过政策、福利、环境等多种方式弱化病态的青年亚文化,消除有害亚文化产生的土壤。(3)壮大主流:改进和优化主流文化的传播策略和传播技巧,通过技术手段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渠道创新等各种方式助推主流价值观在互联网空间中的传播力、阐释力,为积极向上、向善的文化创造良好的氛围。(4)媒介规范:各级各类媒体应将积极发挥示范引导的正向作用,以建设性思维展现问题、剖析原因,从为青年群体提供更为积极的舆论环境的角度关怀青年群体的热痛难疑问题,促成问题的解决,而非放大、炒作和宣扬各类社会焦虑。

4.“三和青年”所建构的亚文化:(1)亚文化表征:部分相对集中的物理空间、在线网络空间和线下简单的社交关系形成了独特的“三和”文化氛围,低欲望、流动性、原子化是主要特点。借助特定的网络贴吧、QQ 群进行交流互动,发展出了一系列群体内共享的亚文化表达方式,如“黑厂”“团饭”“提桶入驻”“提桶跑路”等专用术语及“三和青年”群体所特有的发帖手势。(2)群体身份建构:“三和青年”群体脱离社会主流文化体系及现代社会分工系统,且失去了社会学学者所认为的“羞耻感”,并不关注社会公共事务,不介入主流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尊崇“窃·格瓦拉”等非主流“网红”为“精神偶像”,借助较为封闭的网络社群构筑群体文化氛围、强化自我的群体认同感,在群体间的交流中强化自身选择的价值。(3)媒介身份表达:“三和青年”亚文化是小众的亚文化现象,他们较少借助互联网高频表达自己身份,阐释自己关于生活及公共事务的理念、信仰,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表达。但各类小众化的互联网群组也为部分“三和”群体进行自我表达提供了空间,这些互联网群组聚合全国范围内有小众兴趣的用户,进而形成了“三和青年”文化的在线部落。同时,网络在线部落的形成也吸引了更多的同质化群体。

案例26 “躺平主义”在网络走红引社会关注

案例简介:2021年4月17日,百度贴吧一篇《躺平即是正义》的帖子出圈后引发热议。之后,“躺平”一词迅速蹿红成为网络流行用语。根据各媒体报道汇总,“躺平”宣扬的是“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娃、不消费”及“维持最低生存标准,拒绝成为他人赚钱的机器和被剥削的奴隶”等观点。有舆论将“躺平”视为部分年轻群体于对现实环境的失望而做出的消极选择。

案例分析:(1)“躺平”的本质是低欲望主义。“躺平”与“佛系文化”“丧文化”等青年亚文化现象一脉相承,同属于典型的以逃避和自我降格为特征的低欲望文化,与其他青年亚文化一样,也被视为一种“解决自身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青年方案”。低欲望主义一般处在较大转型期的社会,在日本及欧美等发达国家也较为普遍。例如,日本学者三浦展《下流社会》、大前研一《低欲望社会》都描绘了日本出现的“低欲望”(缺乏生活和工作热情,没有奋斗目标和理想)、“下流化”(阶层上升通道缺失,向上流动太难,向下流动很容易)现象。(2)“躺平”话语的社会基础分析。“躺平”的出现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躺平”可以视为社会矛盾在青年亚文化领域这一领域的具体表现;此外,近年来,一些以“996”等为代表的社会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制造了青年群体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及青年群体改变现实的无力感。(3)“躺平”案例引发“自我确证”效果。“躺平”现象出圈意味着该观念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在此背景下,“躺平”文化的传播容易引发同类群体互相确证。“躺平”现象被报道后,虽引发主流舆论反思,也被主流大众排斥,但客观上却提供了一种“新生活方式”的暗示,容易形成模仿、暗示效应,进而影响到部分处在徘徊、迷茫期的青年,推动“躺平”认同到“躺平”行动的转化。(4)“躺平”是自嘲式话语抗争。“躺平”“躺平学”“躺平主义”是一种具有自嘲色彩的话语抗争策略,即通过创造某些形象化的修辞表达,用以形成对“社会问题”及“解决方案”的高度概括,进而通过舆论传播推动其话语的吸纳、整合和动员能力。但话语修辞的创造终止于“可见即满足”的情感、情绪和压力宣泄,并不意味着有落地化的操作实践,偶然的“躺平”案例承载部分青年群体的替代性满足。(5)作为网络流行用语的躺平。 “躺平”这一流行语原本只是作为小众亚文化在网络空间盛行,经由部分媒体和自媒体报道、渲染后,这一圈层用语的社会关注度空前提升,这意味着“躺平”只是个体化、偶然性的事例,但同时也刺激了当下较为焦虑的社会心态。网络流行语是社会心态的“晴雨表”,“躺平”可以视为部分青年群体对现实的抵抗或以戏谑的方式表达自身的诉求,是对现实境遇的接纳。(6)对“躺平”文化现象的反思。“躺平”所渲染的低欲望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显背离,也不利于社会共识的凝聚和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的营造;要将其视为普通的网络亚文化来看待的同时,主流媒体应强化正向舆论引导,采用建设性叙事对待部分切实存在的具体问题,同时也应防止部分自媒体借机用来放大民众的焦虑情绪、渲染不良、社会心态,解构主流叙事。

5.城市青年流动群体的媒介使用:(1)媒介选择:城市青年流动群体在媒介使用上较多依赖移动互联网设备,媒介终端的功能多以游戏娱乐、群组社交为主,手机的通信功能反而使用较少;这种媒介使用习惯往往固化青年流动群体的“同侪思维”,降低异质群体间进行交流的可能性。(2)内容选择:在信息获取、互动交流上,城市青年流动群体在总体上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较低,就公共事务在网络上发表个人观点的可能性较低,关注身边热点、关注群体生活,这种信息获取偏好使其强化了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容易形成圈层文化。(3)意见表达:城市青年流动群体话语权缺失、网络主流空间的融入度较低、社交资本匮乏,能够借助公共网络空间进行自主对外表达的机会较少,往往面临被塑造、被表达、被建构的状况,因而利益诉求难以获得充分表达的机会,对社会公共政策的期待难以形成舆论议题。(4)相关反思:媒体应以积极有作为的姿态,摒弃审视、凝视或俯视思维,用平等对话和理性沟通的态度对待城市青年流动群体、积极搭建社会政策议论讨论的平台,通过理性、立体和多元展现,从问题根源、政策完善的角度来思考以“三和青年”为代表的城市青年流动群体,避免将这部分群体简单转化为流量或点击率。

6.“御宅”文化的分析与评价:(1)“御宅”的解释:“御宅”可简单解释为“专精某领域的深度爱好者”,广义上指“只关心特定领域特定事物,对这些事物有着异常详尽的了解,但却缺乏社会常识的人”,狭义上指“和漫画、动画、电子游戏、个人电脑、科幻、特摄片、手办模型相互之间有着深刻关联、沉溺在亚文化里的一群人的总称”。(2)“御宅”的批评:“御宅”被批评为未充分社会化的青年亚文化群体,通过虚拟空间建构自我容纳的场所,沉迷于虚拟空间中的人际交往、实践表达和自我认同。(3)对“御宅”的积极认识:“激情洋溢的痴迷者”和“信息时代的鉴赏家”,借助粉丝社群“重塑群体身份”,针对特定议题面向社会发声,既是生产型的消费者,又是庞大的商业推动力量,同时还可以成为正能量的积极建构者、表达者。[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