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算法推荐引发的负面问题?

5.如何看待算法推荐引发的负面问题?

个性化信息推送以反客为主的方式强调了技术和数据的主宰地位,带来的“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让受众被算法“绑架”或者沉迷在“安慰奶嘴”的虚假满足中,失去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兴趣。同时,算法推荐也将带来隐私泄露问题、个人数据的不当利用问题及娱乐信息的泛滥问题。

(1)麻醉大众的“精神鸦片”:算法推送推崇的是技术理性和数据理性,以人的浅层次的、基本的兴趣需求为方式,实际上是以“精神鸦片”“安慰奶嘴”的方式剥夺了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消解了人的主体性,这是一种典型的“麻醉”效果。(2)导致“信息茧房”:算法推荐通过精准的过滤机制帮助用户建构具有单一信息脉络的内容体系,会令用户沉溺于自己的回音,陷入“信息茧房”中,最终导致用户只凭借自己的直接感官来认知和评价社会事实,甚至也使得自己的行动变得平面化、简单化。(3)形成“单向度的人”:用户被成本低廉、暂时性满足感高、易沉迷的社会新闻包裹着,久而久之更加顺从于现状,顺从于媒介资讯的单向度的教化,失去批判性、判断力、反思性和对社会负面问题的抵抗能力。(4)置身圆形监狱陷阱:算法推送信息以全方位的跟踪、监视和收集用户的媒介使用和信息获取习惯为前提,这使用户所有的媒介使用痕迹均被服务商、运营商获取,从而将用户置身于被监视的境地。(5)导致信息的伪个性化: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的“文化工业”概念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产品都按照工业生产流程表现出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模式化、商业化、单面性、操纵性、强制性,所谓的“个性化”只是“伪个性化”。受众的无权状态和长久的受控制性将随着其对媒介的依赖性的增强而增强,限制了人的自由度,也将带来人的惰性。

因此,通过关联推荐、反向推荐以及内容和质量的优化等措施,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主动传播正能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点击率+思想性”的统一,有效避免“三俗”问题和对受众偏好的刻意迎合;同时,新媒体用户也要积极提升媒介素养,不要心甘情愿地被算法“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