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儒学教育思想与论著选读 上》简介
《两宋儒学教育思想与论著选读 上》这本书是由.冯克诚主编创作的,《两宋儒学教育思想与论著选读 上》共有322章节
1
两宋教育政策与主流教育思潮
...
2
两宋的文教政策
公元960年,即后周显德七年,禁军统帅赵匡胤经过周密的谋划,没有多动干戈而取代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他当了北宋第一代皇帝——太祖。这便是历史上具有戏剧性的“陈...
3
社会经济与科学文化概述
北宋王朝建立后,即招募流民,奖励垦荒,规定请佃的土地“便为永业”,农村生产很快得到恢复,耕地面积也逐渐扩大。两宋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斗门一闭君休笑,要看水从...
4
对士人的思想钳制
宋代社会经济和文化虽还在继续发展,但随着封建社会黄金时代的消逝,地主阶级已失去其壮年时期的奋发有为精神。“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宋代又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
5
儒、道、释融合与理学的产生
宋代统治者为了巩固专制政权,也热衷于利用宗教麻醉人民。 赵匡胤即位不久,就大力提倡佛教。他曾降诏诸路寺院,凡是为周世宗时所废而尚未毁的不毁,遗留的佛像也全部保存...
6
两宋教育及其理论的发展
...
7
(一)教育理论发展
宋继五代十国,面临频繁的农民起义和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的武力胁逼,现实严峻地提出如何维护、延续封建统治的问题,因而在学术领域内一度呈现出相对的活跃局面,先后形...
8
(二)宋朝时期教育制度
理学家依据他们的“知先于行”、“行重于知”的知行观点,援用并改造《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语作为大学的教学次序即教育过程。这一教学过程...
9
中央官学
宋在国子监下设置教授经学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及辟雍存在时间短暂),传授各种专门知识和技艺的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辽在国子监下曾置上京、中...
10
地方官学
仍照唐制按地方行政区域建学。宋地方行政分路、州(府、军、监)及县三级,州以下设置教授儒经的学校。辽、金仿宋建有府学、州学及县学。元地方行政分路、府、州、县四级。...
11
书院的建立与发展
书院名称始于唐代,原为藏书与修书之所。南唐升元四年(940)建立的庐山白鹿洞国庠,是含有教育性质的书院之始。北宋初年,著名书院有四: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
12
宋代书院的教学
学生入官学要受籍贯限制,而书院没有这一约束,学生可以越出本籍自由择师,所以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颇多弟子负笈辗转千里求师的佳话。书院允许学生中途转换教师。师德高尚的教...
13
蒙学的发展
宋官学系统中都曾置有小学或社学,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但官立小学,兴废无常,实际上承担教育儿童的教育组织,则是私人设立的学塾。学塾在明清时期遍及城乡。其种类有:坐...
14
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太学和国子监是中国封建国家的最高学府,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太学和国子监在办学育才、繁荣学术、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科学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
15
中国古代的专科学校
如东汉末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文学、儒学和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是属于培养某种专业人才的专科学校。它们的教师、...
16
中国古代的贵族学校
如东汉的四姓小侯学,唐朝的弘文馆、崇文馆宋代的宗学、诸王宫学及内小学明朝的宗学,清代的旗学、宗学,都是属于这一类型。 宋朝的宗学是专为皇族子孙开设的贵族学校。此...
17
中国古代中央官学的特点
①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明显的等级性。一般来说,只有地主阶级子弟才能入中央官学读书。国子监生的身份资格要比太学生的身份资格高一些。胄子、“贵游子弟”才有资格入...
18
中国古代书院
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一般为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的高等学府。从唐中叶至清末,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产生过重要的影...
19
北宋老学中的性命论
这是北宋中期以来,学者们普遍重视心性问题的时代思潮的反映。 北宋老学性命论的主要内容是:(1)在人性的来源问题上,明确提出了“道于人为性”的说法;(2)在人性的...
20
(一)性与天道
朱熹就曾对孟子的性善论未能在性与天道之间建立起一种直接联系提出批评。他说:“孟子亦只是大概说性善。至于性之所以善处,也少得说。须是如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
21
(二)性素朴论
北宋《老子》注家在人性的本质问题上,大多主张性素朴论。性素朴论起源于庄子。《庄子·庚桑楚》说:“性者,生之质也。”性是人生而具有的自然资质。《庄子·马蹄》云:“...
22
(三)复性论
北宋学者以性命学说诠释《老子》的目的是为了提倡复性说。他们认为,对于人来说,最宝贵、最真实的东西就是由道所赋予的性,性外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然而世人却不明白这...
23
(四)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北宋一些儒家学者在《老子》注中不仅提出了复性的主张,而且根据《易传》和《中庸》的尽性说,大力倡导尽性论。 尽性论与复性论都是着眼于保全人的真性,二者只是论述角度...
24
儒佛之辩与宋明理学
在全球哲学的视野下,民族哲学的存在何以可能?如何通过范畴逻辑结构体贴宗教超越情感?通过心灵自由境界觉解人文和合精神?顺着哲学逻辑路径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逆径而上...
25
(一)儒佛之辩宋明时期,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寂然未通
西域的丝绸之路,方便了印度佛教哲学的传入,中土的儒教和道教哲学在佛教哲学的冲击下,不得不改弦更张。三教互相批判,相互吸收,为三教互动提供了新的参照系和新的价值导...
26
(二)理学的道德形上学
宋明理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冲突融合的结果,由于它吸收中外文化之长,发展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也发展为世界文明高峰之一,而传播影响东亚、南亚各国。 理学是道德形...
27
(三)宋明理学的分系
从宋明理学内涵来考察,已成功地回应了当时所面临的价值理想、外来文明、理论形态转型等三大挑战,而成为时代精神和社会思潮。 宋明理学作为社会思潮,有主流派和非主流派...
28
宋初三先生教育思想和教育论著
...
29
教育家胡瑗
胡瑗通过分斋教学培养符合宋初社会需要的各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适应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多样化人才的客观需要,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胡瑗及其“苏湖教法”在中国古代教...
30
胡瑗的教育思想
胡瑗是北宋初期的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他和孙明复、石介,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同为开创宋学的先驱,培养了一大批人材,为宋代学术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