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教政策

1.文教政策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契丹社会经济迅速地向封建体制转化,在上层建筑领域也承袭唐宋一系列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太祖神册六年(921),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1]走汉化的道路,这是历史的要求,早在阿保机即位时就问过侍臣:“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他的长子倍回答:“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阿保机深以为然,“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2]圣宗耶律隆绪尝问侍臣“以贞观开元之事”,侍读学士马得臣上书,劝他睦六亲,研经史,说:“臣闻唐太宗侍太上皇宴罢,则挽辇至内殿;玄宗与兄弟欢饮,尽家人礼。陛下嗣祖考之祚,躬侍太后,可谓至孝。臣更望定省之余,睦六亲,加爱敬,则陛下亲亲之道比隆二帝矣。臣又闻二帝耽玩经史,数引公卿讲学,至于日昃,故当时天下翕然向风,以隆文治。今陛下游心典籍,分解章句,臣愿研究经理,深造而笃行之,二帝之治不难致矣。”书奏,“帝嘉叹良久”[3],即接受了马得臣的建议。同时也按照汉字格局,创制契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