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明德
古之圣人,以天、地、人为三才。天地之大,其与人相悬,不知其几何也。而圣人以人配之,何耶?盖上帝降衷,人得之以为心。心形虽小,中间蕴藏天地万物之理,所谓性也,所谓明德也,虚灵明觉,神妙不测,与天地一般。故圣人说天、地、人为三才。明德,虚灵明觉,天下古今无不一般。只为受生之初,所禀之气,有清者、有浊者,有美者、有恶者。得其清者则为智,得其浊者则为愚,得其美者则为贤,得其恶者则为不肖。若得全清、全美则为大智、大贤,其明德全不昧也。身虽与常人一般,其心中明德与天?地同体,其所为便与天、地相合,此大圣人也。若全浊、全恶,则为大愚、大不肖,其明德全昧,虽有人之形貌,其心中暗塞,与禽兽一般,其所为颠倒错乱,无一是处,此大恶人也。若清而不美,则为人有智而不肖,若美而不清,则为人好善而不明。其清而美者,类镜之明而平,其浊而恶者,类镜之不明而又不平也。其清而不美者,类镜之明而不平,其美而不清者,类镜之平而不明也。清美之气,所得的分数,便是明德存的分数,不敌浊恶所得的分数,便是明德暗塞了的分数。明德止存得二三分,则为下等人;存得七八分,则为上等人;存得一半,则为中等人。明德在五分以下,则为恶常顺,为善常难。明德在五分以上,则为善常顺,为恶常难。明德正在五分,则为善、为恶,常交战于胸中。战而未定,外有正人、正言助之,则明德长而为善。外有恶人、恶言助之,则明德消而为恶。清的分数,浊的分数,美的分数,恶的分数,参错不齐,所以便有千万般等第。
论生来所禀气阴阳也。盖能变之物,其清者可气而为浊,浊者可变而为清,美者可变而为恶,恶者可变而为美。纵情欲,则清美变为浊恶,明明德,则浊恶变为清美。天生圣人,明德全明,不用分毫功夫,于天下万事,皆能晓解,皆能了干。见天下之人,皆有自己一般的明德,只为生来的气禀拘之,乂为生以后耳、目、口、鼻、身体的爱欲蔽之,故明德暗塞,与禽兽不远。圣人哀怜,故设为学校,以变其气,养见在之明,开未开之明,使人人明德,皆如自己一般,此圣人立教之本意。然为学之初,先要持敬,敬则身心收敛,气不粗暴。清者愈清,而浊者不得长。美者愈美,而恶者不得行。静而敬,常念天地鬼神临之,不敢少忽。动而敬,自视、听、色、貌、言、事、疑、忿,得一日省察,不要逐物去了,虽在千万人中,常知有己,此持敬之大赂也。礼记一书近千万言,最初一句曰:“毋不敬”。天下古今之善,皆从敬字上起,天下古今之恶,皆从不敬上生。在小学便索要敬,在大学便索要敬,为臣、为子、为君、为父,皆索要敬。以至当小事、当大事都索要敬。这一件先能著力,然后可以论学。学先要穷理,且如论人才如何,知得高下云云。
同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