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科举制度
2025年08月10日
2.科举制度
辽统治者也重视延揽人才,优遇汉人。上面说的武白,原为宋国子博士,差知相州,官至通利军,为契丹兵俘虏,诏授上京博士。又李浣,初仕后晋,为中书舍人,后晋亡,归辽,后为礼部尚书、宣政殿学士;姚景行,祖父原为后周将,应历初年来聘,道宗耶律洪基时为北府宰相;刘景,景宗时擢礼部侍郎,迁尚书、宣政殿学士,“上方欲倚用,乃书其笏曰:“刘景可为宰相。”[4]正因为需要人才,所以太祖以后,曾经中断了几十年的科举制度,到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六年(988)又重新建立起来。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元年(1032)起,每隔三年举行乡、府、省三试制:凡是乡试取中的称为“乡荐”;府试取中的称为“府解”,省试取中的称为“及第”。程式分两科:一为诗赋,一为经义,首名均分列。三年一试进士,考取第一、二、三名的,分别授以官职。[5]辽代科举实际上是为汉人而设。如杨佶,统和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杨皙,太平十一年擢进士乙科;赵徽、姚景行,都于重熙五年擢进士甲乙科;牛舒温,咸雍中攉进士第;刘辉,太康五年擢进士第。这些人后来都当了辽代高级官员。如杨佶,开泰年间为大理寺卿,迁翰林学士;杨皙,清宁时为南院枢密使,与姚景行同总朝政;赵徽,曾为南府宰相。
辽代政权虽掌握在契丹人手中,但少数汉人在政府和教育部门,都成了骨干力量。如王鼎为翰林学士,“当代典章,多出其手”,“帝以鼎达政体,事多咨访”[6]。《辽史》谈到汉人的功绩说:“辽起松漠,太祖以兵经略方内,礼文之事因所未遑。及太宗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度渐以修举。至景、圣间,则科目聿兴,士有由下僚擢升侍从,骎骎崇儒之美……然二百年之业,非数君子为之综理,则后世恶所考述哉!”[7]可见科举制度对于巩固辽的政权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