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大义

小学大义

古者民生八岁,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之子弟,皆令入小学,教之以酒扫、应封、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岁,自天子之元子、众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者,皆入大学,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小学、大学所以分也。当其幼时,若不先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及其年长,若不进之于大学,则无以察夫义理,措诸事业。先之以小学者,所以立大学之基本。进之于大学者,所以收小学之成功也。三代盛时,贤才辈出,风俗醇厚,盖由尽此道也。自秦始皇焚书已后,圣人经籍不全,无由可考古人为学之次第。班孟坚汉史,虽说小学大学规模大略,然亦不见其间节目之详。千有余年,学者各以己意为学,其高者入于空虚,下者流于功利,虽苦心极力,博识多闻,要之不悖于古人者,鲜矣。至唐韩文公始引大学节目,以为为治之序。及前宋伊洛诸先生,又表章大学一篇,发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近世新安朱文公以孔门圣贤设教为学之遗意,参以曲礼少仪弟子职诸篇,缉为小学之书四卷,其纲目则有三:曰立教、明论、敬身。

立教者,明三代圣王所以教人之法也。盖人之良心本无不善,由有生之后,气禀所拘,物欲所蔽,私意妄作,始有不善。圣人设教,使养其良心之本善,去其私意之不善。其上者可以入圣?其次者可以为贤,又其次者不失为善人。此先王之时,所以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而比屋可封也。然所谓教者,非出于先王之私意,盖天有是理,先王使顺其理,天有是道,先王使行其道。因天命之自然,为人事之当然,乃所谓教也。故引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数语为说。盖为教而不本于道,则非教也,为学而不本于道,则非学也。道者何?父子也、君臣也、夫妇也、长幼也、朋友也,此天之性也,人之道也。知此,则为师者,知所以教人之道,为弟子者,知所以进学之方矣。

明伦,明者明之也,伦者伦理也。人之赋命于天,莫不各有当然之则,如父子之有亲,君臣之有义,夫妇之有别,长幼之有序,朋友之有信,乃所谓天伦也。三代圣王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天下者无他,明此而已。

盖人而不能明人之伦理,则尊卑、上下、轻重、厚薄、淆乱而不可统理。其甚者,至于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夫妇、长幼、朋友,各不居其夫妇、长幼、朋友之分,岂止淆乱而不可统理,将见祸乱相寻,沦于禽兽而后已。此所以古之教者必以明伦为教,而学者必以明伦为学。

敬身,序引孔子言,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圣人以此垂戒,则知凡为人者,不可一日离乎敬也。况人之一身,实万事万物之所本,于此有差,则万事万物亦从而差焉。岂可不敬乎!敬身之目,其则有四:心术、威仪、衣服、饮食。心术正乎内,威仪正乎外,则敬身之大体得矣。其衣服、饮食二者,所以奉身也。苟不制之以义,节之以礼,将见其所以养人者,反害于人也。分而言之,心术、威仪,修德之事也,衣服、饮食,克己之事也。统而言之,皆敬身之要也。盖唯敬身,故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无施不可,此古人修身必本于敬也。

稽古载三代时圣人贤者已行之迹,其纲目亦有三,立教、明伦、敬身。用此事迹,以实前言。

其外篇嘉言、善行,皆载汉以来贤者所言之嘉言,所行之善行。其纲目亦各有三:立教、明伦、敬身此外篇也。衍内篇之言以合外篇,则知外篇者,小学之支流。约外篇之言以合内篇,则知内篇者,小学之本源。合内外而两观之,则小学之规模,节目,无所不备。朱文公集小学之书,大意如此。

同前书,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