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论 中(节选)

子思论 中 (节选)

盖自夫子有性习近远之论,而不明言性之善恶,至孟子则断之以性善之说,于是荀、扬、韩三子者,各出一说以与孟子竞。说者以为夫子不立论以起争,而起三子之争者,孟子喜于立论之过也。嗟乎!夫子非不立论也,夫子而不立论而持两端,则仁义礼乐于何而折衷哉?性习近远之说,是夫子之立论也,立论而微者也。孟子岂喜于立论者哉?入夫子之海,先得夫子之珠,瞥然见其性相近之旨,悟其真而发其微,不忍自秘而分于人,此亦仁人君子用心之切者也,而孟子何过焉?

三子之竞,岂孟子起耶?三子邀功之急者也。三子邀功而孟子遂为过。君子于此亦难于处也哉!盖将附三子,则悖于圣人;附孟子,则三子者不服。然则何以处之?昔者秦缓死,其长子得其术,而医之名齐于缓。其二三子者不胜其忌也,于是各为新奇而托之于其父,以求胜其兄。非不爱其兄也,以为不有以异于兄,则不得以同于父。天下未有以决也。

他日,其东邻之父,得秦缓枕中之书而出以证焉,然后长子之术始信于天下,有所讼者必有所质也。中庸之书,夫子枕中之书也,而子思得之。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又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物之性,可以赞化育,参天地。”质之以此而后孟子之说始信也欤!性果恶耶?则曰违之,所至当逆天地而戾人物矣,奚其?又奚其参?人性之有善恶,善则恶不得以寄,恶则善不得以居,如冰之寒而湿,火之燠而燥也。今曰善恶混,吾将曰冰之性燥湿混,而火之性寒燠混也,可乎?至于裂性而三之,裂三而五之,则亦不胜其劳矣。

盖三子言性而未见性者也。曷为言性而未见性也?不自尽其性也。自东海而趋西海,必至于西海而后尽也;未至于西海而止也,而曰西无海也,之三子者是也。吾性一尽而育人物,参天地者在焉,性为善耶恶耶?三子者亦尝进于此也乎?三子者自有性而不尽也,宜其言之不彻也。质之中庸而后三子者心服矣。

三子非服孟子也,服孔子也。三子服而后孟子之说信,而后孔子之意明。孔子之意明而后性善之论定,性善之论定而后天下之为善者众,则子思之功岂不大哉!子思不邀功者也,不邀功而大有功者。谨论。

同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