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和教育活动
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1244年)字晋卿,号湛然居士,是契丹族人,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因他家曾住在北京玉泉山一带,故又称“玉泉居士”。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耶律楚材生于当时的中都燕京(即今北京)的一个皇族家庭,其父耶律履(《金史》作“移剌履”)在金朝为官,很受金世宗的宠任,官至尚书右丞。耶律履为人博学多艺,善属文,通晓诗词,精历、算、书,绘等事,于历史尤长,在金章宗时,(公元1190年——1208年)曾参加修撰《辽史》。由于耶律履和他的妻子杨氏教子有方,所以他的三个儿子辨才、善材、楚材都是金元之际的博学多才之士[1]。在这样的家庭中,耶律楚材从小受到严格正规的教育。尽管他三岁丧父,但还是在母亲的抚育和教导下很快地成长起来。由于他自幼天资过人,所以很快便过目成诵,出口成文,“及长,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成文,若宿构者。”[2]十几岁时便通过科举考试走入仕途。到金朝末年的时候;耶律楚材已官至开州同知,左右员外郎,是当时的名人。
金宣宗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蒙古族军队攻陷燕京,耶律楚材成为金朝遗老。公元1218年,当成吉思汗听说了耶律楚材的才学和声望后,便派人把他请来,在亲自召见后便把他留在左右当顾问。次年,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在这一时期,耶律楚材只被当作书记官和占卜星相家使用,虽为亲近,但未能施展才能。尽管如此,成吉思汗对耶律楚材还是十分满意的,他曾指着耶律楚材对窝阔台(即元太宗)说:“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不仅如此,成吉思汗还把耶律楚材当作蒙古汗国的骄傲,每当西域诸国、高丽,以及宋朝使者进见时,他都指着耶律楚材问:“汝国有此人乎?”使者都答道:“无有,殆神人也。”
成吉思汗去世以后,在拖雷监国期间和窝阔台即位之后,耶律楚材日益受到重用。公元1231年,耶律楚材任掌管汉文字的必阇赤长(相当于汉宫的中书令或中书侍郎),行宰相的职权。从此,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蒙古族元朝发展,有利于中原封建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他反对屠城掠夺、残害生灵,反对“裂土分民”建议实行封建的郡县制,反对以汉地为牧场,主张建立赋税制度。在文化教育方面,耶律楚材推行了保护、优待和任用儒士的政策。他曾多次上奏元太宗窝阔台,以守成必用儒臣为理由,主张开科取士,释放了许多被俘为奴的汉族知识分子。公元1230年,由他奏请后任用的十路课税正副使共二十人,都是儒士。又如公元1238年,经他的努力之后,中原诸路开始了元朝首次儒学考试,经过经义、词赋、论三科考试之后,共选取儒士四千零三十人,使四分之一的儒士“免为奴者”。其中不少人后来都成为元世祖忽必烈时的名土。
在耶律楚材任中书令期间,他曾指出:“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对元朝统治者提出了一个长期培养人才及合理任用人才的问题。成吉思汗时,有“夏人常八斤,以善造弓,见知于帝(即成吉思汗)因每自矜曰;‘国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楚材曰:‘治弓尚须用弓匠,为天下者岂可不用治天下匠耶’”。他把儒者比成“治天下匠”,并因此深受成吉思汗的重视。[3]
为了培养人才,发展文教,耶律楚材在元朝创业初期便留心做些基础性的工作。在征战过程中,“诸将皆取子女金帛,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元军至汴梁,因守城军民奋勇抗敌,元军欲兴屠城之举,耶律楚材得知急驰人奏,因此保住了城中的百姓,也保护了“奇巧之工”和文人儒士。除此之外,耶律楚材一生还搜集“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方便,也为宋及金朝文物的保存作出了贡献。虽然,耶律楚材没有作过什么具体的教育工作,但是他对元代文教政策的制定,文教事业的繁荣却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并提出了独特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