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和教育活动

生平和教育活动

吴澄(公元1249年—1333年),字幼清,晚年改号伯清。元朝抚州路(今江西临川)崇仁(在今临川县西南)人,是元朝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吴澄自幼聪明好学,刚满三岁时,祖父教他古诗,他读后便能背诵。五岁时,他入私塾学习,每天能记诵一千字左右,常常读书到很晚,甚至通宵达旦。他母亲怕他劳累过度,伤害身体,往往限制他看书用的灯油蜡烛。但他总是等母亲睡熟之后,又点燃烛火继续读书。到九岁时,每逢乡校中举行考试,他都名列前茅。二十二岁那年,吴澄在遍读《经》《传》各书后考中举人,但在日后多次进士考试中都名落孙山,受到很大的打击。为此,他后来愤然辞别考场,隐居在布水谷,专心研究学问,曾著有《孝经章句》,校订过《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礼记》。在二十七岁以前,他基本上生活在南宋,受着正统理学的影响。其后,他的大半生是在元朝的南方渡过的。由于他在学术思想界和教育界声望很高,故当时社会上有“南吴北许”之称,把他和元朝著名学者许衡相提并论。平心而论,许衡是北方人,由金入元,在赵复的指点下于元初传朱学于北方,故其学尚属“粗迹”。而吴澄是南方人,直承宋代理学之端绪,因此他比起许衡来,是“正学真传,深造自得”。从十五岁起,吴澄就开始读朱熹的《大学章句》,十六岁时,在考场认识了朱熹再传弟子饶鲁的学生程若庸,遂拜程为师,成为饶鲁的再传弟子。其后,吴澄又师事程绍开,遵循其“合会朱陆”的学旨并发扬光大之。十九岁时,吴澄怀着学为圣贤的宏愿,作《皇极经世续书》以续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同年,他又作《道统图》,以朱子之后发扬儒家道统的继承人自居,[33]在教育及学术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入元以后,吴澄的声望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重视,为了保护吴澄的学术成果,朝廷曾特命使臣到地隐居的“草庐”中抄录他的全部著作,并把这些著作陈列在国子监中,供太学生们阅读研究。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程若庸的族子,吴澄的同学程钜夫曾奉诏到江南访求贤良。经过程钜夫的荐举和邀请,吴澄曾四次入京,任国子司业、国史院编修,集贤直学士等职。然而,在这一时期吴澄的职务是经常变换,“旋进旋退”的。“官止于师儒、职止于文学”,如在元成宗元贞年间,朝廷拜吴澄为江西儒学副提举,结果他只在任上呆了三个月。其后,元仁宗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朝廷提升他为国子司业,元英宗继位后,又越级升他为翰林学士,进阶太中大夫,始终不很安定。总的来说,他的大部时间还都是在家乡研读理学,“研经籍之微,玩天人之妙”,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修养。由于他曾对学生说:“朱子道问学功夫多,陆子静却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性,则其弊偏于言语训释之末。”大胆地批评了朱子之学的弊端。因此,在当时朱子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学术思想界和教育界受到了围攻。皇元二年(公元1313年),当集贤院奉诏请吴澄为国子祭酒时,这些反对派也出来阻挠,最后朝廷只好作罢。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朝廷命吴澄为经筵讲官,并参加修撰《英宗实录》的工作。第二年在《实录》修成以后,吴澄便辞官归家,专门致力于著述、讲学的工作。在这一时期,他将早年校注的五经,加工、整理发展成《五经纂言》,包括《易纂言》《诗纂言》《书纂言》《春秋纂言》《三礼考注》等。《元史·吴澄传》曰:其书“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条归纪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他一生著述颇多,除上面提到的《五经纂言》《道统图》《皇极经世续书》外,尚有《学基》《学统》两篇专论“知学之本”与“为学之序”的文章,并校正了《老子》《庄子》《太玄经》《乐律》《八阵图》《葬书》等;清朝人合其所著而为《草庐吴文正公全集》,使后人得见吴澄思想的全貌。

吴澄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早年他因科举落第回到乡里教徒授学,作草庐数间以居,由程钜夫题写“草庐”二字作为匾额,因此,他被学生和后人称为“草庐先生”。在元朝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任国子监丞,以及后来在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任国子司业时,对官方最高学府中的教学方法作了重大的改革。当时的国子监学官,在教学时只知因袭前人许衡制定的成法,在教学内容上止限于朱熹的《小学》《四书集注》等书,这种情况延续了许多年,一直没有改变。吴澄到任后,对这种死气沉沉的教学状况作了改革,他亲自执教讲授各家学说,辨析诸家学者在儒家经典传注中的得失,并能融会陆九渊和其他学派的理论,拟定了新式的教学方法,参考宋儒胡瑗的《六学教法》、程颐的《学校奏疏》和朱熹的《学校贡举私议》,把国子学分成经学、实行,文艺、治事四大门类,其中“经学”包括研读《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等书,“实行”包括遵守孝、悌、睦、婣,任、恤等伦理;“文艺”主要学习古文和诗词;“治事”则包括了选举、食货、水利、数学、礼仪、乐律、通典、刑统诸方面。吴澄这样做的结果,是扩大了教学内容,为元朝政府培养了一批高级的专业人才。吴澄的教育生涯从二十五岁开始直到老死为止,除作官三年多以外,基本上是从事私人讲学,是一位将自己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的著名学者。他一生曾到过乐安,宜黄、福州、龙兴、扬州、袁州、真州、永丰、建康,燕京等处讲学,每到一处,学者莫不望风云集,恳请收为弟子。据《元史·吴澄传》记载,吴澄“出登朝署,退归于家,与郡邑之所经由,士大夫皆迎请执业,而四方之士不惮千里屩籍来学山中者,常不下数百人”。当他游历龙兴时,按察司经历郝文曾把他请到郡学去讲课,并记录他每天讲授的语言达数千宇。行省掾元明善,是元朝的一位学者,他平时认为自己的水平很高,及与吴澄研讨《易》《书》《春秋》后,便大愧不如,感叹道:“与吴先生言,如探渊海”,并立即拜吴澄为老师。吴澄在国子监任教时,每日白天讲学,晚上回答学生的疑难。可惜的是吴澄为国子监教学订立的教学方法还没有真正实行起来,他便辞职还乡了。

在吴澄一生的教学活动中,以晚年的隐居教学最为繁忙,由于他盛名在外,学说成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当时南北之土来从学者“常不下千数百人”。元文宗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朝廷为表彰吴澄在学术上的贡献,特命吴澄的次子吴京为抚州教授,以便奉养年老的吴澄。当吴澄去世以后,元朝政府赠他为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为临川郡公,赠谥号曰“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