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校教育,重视人材培养

1.重视学校教育,重视人材培养

胡瑗一生不进科场,淡于功名和仕途,全力献身教席,正是他重视学校教育,重视培养人材的思想体现。《安徽通志·松滋县学记》记载了胡瑗关于教育作用的精辟论述:“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在学校。”他以历史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论述了学校教育,人材培养对社会发展、政治稳定、学术进步以及道德风尚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说:“学校之兴,莫过于三代;而三代之兴,莫过于周之大司徒以六德、六行、六艺教万民。三代而下,言治者称汉唐,然未知先王教化之意而人自为学。汉之士则党同妒道;唐之文则天宝之风尚党;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其于教化固可知矣。”在这里,胡瑗认为汉唐以后的教育比三代倒退了是不科学的,但号称封建社会盛世的汉唐,教育上存在许多严重的弊端却也是事实。更重要的是,胡瑗通过历史盛衰兴败的经验教训,阐明了教育发展的某些基本规律。这就是: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盛要靠人材;培养人材主要靠学校;办学校要靠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和认真负责,以及教师的尽职尽责。他尖锐批评了国家不重视人材,不重视发展教育,不大力兴办学校的现象,结果造成“人自为学”,这是不符合”先王教化之意”的。

胡瑗的这些思想为北宋时期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进行了多年的教育实践。范仲淹、王安石等兴学育才的思想正是来源于胡瑗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