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士人的思想钳制
2025年08月10日
对士人的思想钳制
宋代社会经济和文化虽还在继续发展,但随着封建社会黄金时代的消逝,地主阶级已失去其壮年时期的奋发有为精神。“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宋代又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朝代,宋太祖接受唐代藩镇割据、五代分崩离析的教训,不得不强化中央集权政治,使各级官吏和人才置于自己控制之下。他登基的第二年,就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把戏,随将政务、军事、财政大权分开,互不统属,目的也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如此。如果说,在唐代,杜甫还可以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斥责高官显宦不顾人民死活;白居易的《长恨歌》,把矛头指向皇室,谁也不曾指控他大逆不道,那么到宋代就不一样了。北宋神宗赵顼朝,王安石变法。文学家苏轼对新法有异议,被目为反对派。他写了一首《咏桧》诗,有“根到九泉无曲处,岁寒惟有蛰龙知”句,御吏台谏官借题弹劾,认为皇帝作为真龙象征,是飞在天上的,怎能蛰伏九泉?显系亵渎九五之尊。随将苏轼押解到京审讯,谪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史称“乌台诗案”。南宋高宗赵构朝,秦桧当权,所兴文字狱,牵涉面更广。如茶陵县丞王庭珪作诗送胡铨,坐谤讪停官。李孟坚诵其父李光私撰的国史,被控“语涉谤讪”,大理寺判李光永不检举,孟坚除名。程瑀解释《论语》“弋不射宿”,说“孔子不欲阴中人”,因而坐罪。太学生张伯麟题壁写了一句“夫差,而忘越王杀而父乎”,被杖脊,刺配吉阳军。秦桧还曾疏请禁野史,禁民间结集经社。[2]宁宗赵扩朝还出现“庆元党禁”,目理学为“伪学”[3],株连不少人,弄得“贤士惴慄,中材解体,销声灭影,秽德垢行,以避此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