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书院记

太极书院记

书院之名不以地,以太极云者,推本而谨始也。书院所以学道,道之端则著于太极。宓牺画易以之造始,文王重易以之托始孔子赞易以之原始。至于濂溪周子之图易,则又以为动静之几,阴阳之根,建极承统,开后世道学始。今建书院以明道,又伊洛之学传诸北方之始也。一以为名,五始并见,则幽都朔易,复一太极也。

初,孔子赞易,以为易有太极。一再传至于孟子,后之人不得其传焉。至宋,濂溪周子创图立说。以为道学宗师,而传之河南二程子及横渠张子,继之以龟山杨氏、广平游氏,以至于晦菴朱氏。中间虽为京桧、侂胄诸人梗踣,而其学益盛。江淮之间,粲然洙泗之风矣。金源氏之衰,其书浸滛而北。赵承旨秉文、麻徵君九畴始闻而知之,于是自称为道学门弟子。及金源氏之亡,淮、汉、巴、蜀相继破没,学士大夫与其书遍于中土,于是北方学者始得见而知之,然皆弗得其传,未免临深以为高也。

庚子、辛丑间,中令杨公当国,议所以传继道学之绪,必求人而为之师,聚书以求其学,如岳麓、白鹿建为书院以为天下标准,使学者归往,相与讲明,庶乎其可。乃于燕都筑院,贮江淮书,立周子祠,刻太极图及通书西铭等于壁。请云梦赵复为师儒,右北平王粹佐之,选后秀之有识度者为道学生。推本谨始,以太极为名,于是伊洛之学遍天下矣。呜呼,公之心一太极也,而复建一太极。学者之心,各一太极也,而复会于极。画前之画先天之易,尽在是矣。使不传之绪,不独续于江、淮,又续于河朔者,岂不在于是乎?是公之心也,学者之责也,其惟勉施!年月日记。

陵川集,卷二十六,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