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和教育活动
许衡(公元1209年——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元怀庆路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许衡家世为农,父亲许通在金朝末年因避难迁居河南新政,在那里生下了许衡。许衡自幼聪明异常,喜好思考问题,七岁时从师读《四书章句》,便问老师为什么要读书?老师问答说,为了通过科举考试达到作官的目的。许衡又进一步问,难道只此而已吗?许衡的提问使老师非常惊奇,难以回答。每逢教师讲授儒家经义,许衡总是追问书中的精神和深刻的含义,日子一久老师便自愧不能教导他了。当老师辞职的时候曾对许衡的父母说:“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其后,随着许衡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年龄的增长,一连换了三个老师都不能满足他如饥似渴探究学问的要求。金、元交战之后,许衡生活很不安定,常常在逃难的人群中生活,更没有资财买书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许衡还是坚持学习。一次他看见别人家中有《书经疏义》一书,便上门请求借宿数夜,将书全部抄了一遍。在他避乱逃入徂徕山时,也是用边抄边读的方法学完了《易王辅嗣书》。许衡学习儒家经典,不仅能究其文义,更注重身体力行。据《元史·许衡传》记载:“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甚渴,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乱世,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由于许衡能刻苦研读儒经并能这样用“慎独”的标准要求自己,所以很快被人们视为有高尚道德的人。
战乱后,许衡回到家乡,并通过游学的方式结识了元朝的著名人物姚枢和大学问家窦默。据《元史·窦默传》记载,当时窦默虽为经学大师,但对年轻的许衡是很器重的。他常常与许衡、姚枢终日相互探讨研究经史百家之说,以至常常废寝忘食。姚枢这时是在苏门(今河南辉县北)兴办学校,宣讲儒家经典,因得知许衡能苦学经史,身体力行,所以特来拜访并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姚枢处,许衡首次读到了宋代程朱理学的书籍,抄录了《伊川易传》、《四书集注》、《小学》、《或问》等书,在思想上得到了不小的收益。许衡曾对姚枢的门弟子说:“曩所授受皆非,今始闻进学之序”。深感在窦默和姚枢处得到了治学本领,并“尽室依枢以居”,[13]充分利用姚枢处图书典籍的方便条件。据《元朝名臣事略·考岁略》记载:许衡当时旦夕精诵不辍,笃志力行,以身先之,虽隆冬盛暑,不废也。……自得伊洛之学,冰释顺理,美如刍豢,尝谓终夜以思,不知手之舞,足之蹈。充分体现了他真正学有所得的高兴心情。从此之后,许衡在窦默和姚枢的帮助和启发下,研读了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等方面的书籍,打下了坚实而广博的知识基础,并“慨然以道为己任”。他常对人们说:“纲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任之也”。[14]
公元1254年,忽必烈在关中称王,于京兆封地置宣抚司,以姚枢为劝农使。经姚枢介绍,忽必烈召许衡为京兆提学。当时,正值关中人民连年遭受兵灾之祸,无人主持文教事宜,当人们听说许衡在当地任提学,“莫不喜幸来学”。自此,“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即即帝位于开平,召许衡北上。先授许衡为太子太保。许衡坚辞不就。次年,改授国子祭酒,许衡才欣然从命。但由于当时国学未立,祭酒只是空名,所以不久许衡便辞职还乡。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因朝中文臣都称誉许衡的才学,便再次下诏请许衡到京师,辅佐右丞相安童。次年,忽必烈在上都访问政事,许衡上《时务五事》疏,对忽必烈提出了行汉法,修德行、用贤才、爱百姓、顺天道等一系列建议,深受忽必烈的褒奖。在这一上疏中,许衡先以孔孟之道为主旨,强调了入主中土必行汉法的历史规律。他列举后魏、辽、金的史实,说明了“必行汉法乃可长久”的道理。其次,许衡认为:“中书之务不胜其烦,然其大要在用人、立法二者而已矣。”“人之贤否,未知其详,固不可得而遽用也。然或已知其孰为君子熟为小人,而复患得患失,莫敢进退,徒曰知人,而实不能用人,亦何益哉。”突出强调了知人、用人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许衡以尧舜作比喻,对元朝统治者指出了为君之道和贤者的标准。他说:“夫人君不患出言之难,而患践言之难。知践言之难,则其出言不容不慎也。”作为君主,不仅要自己慎言、践言,履行为国为民的职责,还要注意远奸佞、近贤才,真正明确“天之树君本为下民”的道理。作为贤才,则要“以公为心,以爱为心,不为利回,不为势屈,置之周行,则庶事得其正,天下被其泽,其于人国,重固如此也”。正确地任用人才,对于君主来说是一件难事,但是欲治天下,就必须遵守古训“任贤勿二,去邪勿疑。”许衡还指出,明君应“能知天道而顺承之”。至于如何知天道,这就要靠兴学办教育了。他说:“(应该)自都邑而至州县,皆设学校,使皇子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于学,以明父子君臣之大伦,自洒扫应对以至平天下之要道。十年已后,上知所以御下,下知所以事上,上下和睦,又非今日之比矣。”许衡强调了国家安定,百姓各守其业的重要性。根据许衡的建议和一些大臣的主张,忽必烈在至元年间大兴文教事业,促进了元初教育制度和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以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许衡得知这一任命后高兴地说,这才是我所要作的工作。他认为蒙古族子弟朴实不浮,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根据他的这一教育思想,许衡“乃请征其弟子王梓、刘季伟、韩思永、耶律有尚、吕善端、姚燧、高凝、白栋、苏郁、姚燉、孙安,刘安中十二人为伴读,诏驿召之来京师,分处各斋,以为斋长。时所选子弟皆幼稚,“(许)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其为教,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相其动息以为张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小先生、分斋教学和因材施教等方法,使教学进行得比较灵活。“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少者则令习拜跪、揖让、进退、应对,或射,或投壶,负者罚读书若干遍。久之,诸生人人自得,尊师敬业,下至童子,亦知三纲五常为生人之道”。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许衡因“权臣屡毁汉法,诸生廪食或不继”,恳请辞职。许衡走后,王恂继任祭酒之职,经刘秉忠等人奏请,朝廷以许衡弟子耶律有尚、苏郁、白栋等人为助教,继续遵行许衡所定的成法。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朝廷因制定新历再召许衡,命以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在许衡、王恂的帮助下,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完成了《授时历》的研究,许衡也就此告病还乡。次年,许衡病故于家。当听到许衡逝世的消息时,怀州的百姓不分长幼贵贱,都流下了眼泪,赶奔许衡的住所去祭奠。他的学生看到讣告后也从四面八方不远千里赶来,在许衡的墓前聚哭哀悼,以纪念这位著名的教育家。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元朝政府为了表彰许衡对文教事业的贡献,赠其谥号曰“文正”。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又诏以许衡与宋代的九位著名理学家一起“从祀孔子庙廷”。在延祐初年还诏立书院于京兆以祭祀许衡,“给田奉祠事,名鲁斋书院。”[15]
许衡在忽必烈统治时期几进几出,虽有从政之志,能“犯颜直谏、刚毅不屈,”[16]如唐魏征,但始终没有受到重用。其主要业绩是奠定了元初国子学的基础,在赵复之后传播和阐扬了程朱理学,使朱子之学得以在学校中和社会上普及,终至定于一尊,被视为朱熹道统在元朝的继承者。其所著有《大学直解》、《中庸直解》、《大学要略》、《编年歌括》、《稽古千(字)文》等。后人收入《许文正公遗书》或《许鲁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