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学教育理论

传播理学教育理论

许衡对程朱理学推崇倍至,“敬信如神明”,尝“精诵不辍,笃志力行,以身先之”,并决心为传播和发展理学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元初,不少名儒学士因怀念亡宋或亡金而不愿为元朝效力,许衡不赞成这种消极态度,认为应当积极地争取与元朝统治者合作,说服统治者行汉化、尊理学。在他看来,是“非如此则道不行。”因此,他极力劝诫元朝统治者尊儒重道、兴学明德,传播和发展理学思想。

许衡总结后魏、辽、金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反复向元朝统治者献策,说明“能知天道而顺承之”,才能治国理民,泽被天下。而欲知“天道”,必须精习理学。

许衡所概括的“非如此则道不行”、“能知天道而顺承之”,正表明了许衡关于理学思想与元代文教政策的密切关系:理学思想赖元代的汉化文教政策争得传播和发展的条件;元代的文教政策必须以理学为指导思想。

许衡被后世认为是使理学思想“承流宣化”,而道统得以不坠的代表人物,是“朱子之后第一人。”但是,他并不株守一家,而是以程朱理学为主,兼采陆九渊的心学及其他学派的学说。后人曾责怪他学守不一,其实这恰好是他的学说的重要特点。

许衡曾受学于赵复,但他在两个方面突破了他的老师的思想:第一,他摆脱了华夷之别的故说,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社会变化,努力为元朝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并且相信蒙古民族同样可以通过“汉化”明德重道,尊儒兴学,造就贤才。这正是他积极参与元朝“行汉法,修德行,育贤才”文教政策制定的思想基础。第二,他冲破了“天不变,道也不变”的教条,对“中”与“变”的辩证关系作了颇有新意的解释,为打破拘守一家之言,大胆吸收各派学说开辟了道路,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他说:“时有万变,事有万殊,而中无定体,当此时则此为中,于彼时则非中矣。当此事则此为中,于他事则非中矣。”[17]因此。他认为:“中正之中,又有随时之义也”,[18]“随时变易,以合于道”这正是许衡建立自己的教育理论的指导原则。

许衡也和宋儒一样,许衡也把人性分为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人在形成的时候,受到气的清浊不同的影响,使天赋的天理、明德受到不同程度的掩蔽,因此人性“便有千万般等第”。[19]除少数大善、大恶的人之外,许衡认为最多的是气质驳杂不齐的芸芸众生。对于这些人,许衡也为应该变化他们的气质,通过兴学办教育使之去其昏蔽,复其明德,识见天理,使上下各明其职,各守其责,遵行天道。但是,他不赞成“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认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应以治生为主,调节“人欲”,而不是禁灭人欲。因此他说:“礼要因人情之所固有,”“尧舜之治天下,因人情而已。”[20]他指出“礼”并非制定出来专为压抑人的情欲的,而是建立在人欲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许衡对于一般理学家不言治生,只谈玄理的学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许鲁斋遗书》中说:“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苟生理不足,则与为学之道有所妨。彼旁求妄进,及作官嗜利者,殆亦窘于生理之所致也。诸葛孔明身都将相,死之日,廪无余粟,库无余财,其廉所以能如此者,以成都桑土植利,子孙衣食自有余饶尔。”在他看来,欲绍圣身,欲强国家,不能只在禁欲上想办法,而要发展生产。因此,作为学者不能只注重空疏的理论问题,还要注重“治生”的实际问题。诸葛亮去世之日之所以能廉洁清白,就是因为当时的蜀地富饶多产,子孙不会因衣食犯愁,诸葛亮也不用在生前含蓄妄求。许衡的这种治生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世很有影响,它和反对禁欲的主张相表里,成为后人提倡“实学”,反对理学禁欲主张的重要借鉴。和上述思想相一致,许衡还提出了“道不远人”的思想。他认为“道”不是远离人间的东西,如果道是“高远难行之事,则便不是道了”,道应当是“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故道不远于人”。[21]在他看来,道不应脱离民众,百姓们日用的“盐米细事”也属于道的范围。他说:“大而君臣父子,小而盐米细事,总谓之文。以其合宜之义,又谓之义,以其可以日用常行,又谓之道。文也、义也、道也,只是一般”。[22]虽然,许衡在理学上仍然尊奉君臣、父子的封建伦理,但他在“治生”,“道不远人”,以及用礼来调节人欲等方面提出的主张,在理学内部是起了重要影响的。这不仅对于理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对元代的学风改变和教育内容的丰富也起了重要作用。也可以说,这是为元代注重普及教育,发展社学、庙学、书院和各级各类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是理学家教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朱熹和陆九渊各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不同的解释,建立了不同的教学理论体系。许衡不象朱熹那样强调读书穷理,而是更多地倾向于陆九渊的心学,强调弃物而反求于己,从自身去体察,从本心中去求良知良能。他认为,不管是何人,都有良知良能,即使是至愚的夫妇也有“自然之良知,不待学而知者”;虽是不肖的夫妇也有“自然之良能,不待学而能者”。[23]只要一个人能以至诚的态度求之于己,就可以“体道”而得天理,达到“与天地同体”的地步。由此,许衡融合朱陆建立起独特的教学思想体系。许衡思想不仅对后来的吴澄有重要影响,而且成为明代王守仁教学思想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