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想
许衡不象朱熹那样强调读书穷理,但不是不要读书。许衡主张儿童入学,应从习拜跪,揖让、进退、应对、射御、投壶等礼仪开始,进而学习《小学》、《四书》、《五经》等书。据《元史·许衡传》和《宋元学案·鲁斋学案》记载:许衡自得《小学》之后,“则主以此书开导学者,尝语其子曰:《小学》、《四书》、吾敬信如神明。能明此书,虽他书不治可也。”姚燧在《鲁斋遗书,古今儒先议论》中还说:“(先生)其教也,入德之门,始惟由《小学》而《四书》,……而后进于《易》、《诗》、《书》、《春秋》”。把《小学》、《四书》、《五经》当做儒学教育的基本教材。在此基础上,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的含义,许衡不仅将学生所学的内容扩大到子史、算学、星历、名物、兵刑、食货、水利、礼乐等多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治生”的知识和本领;还著述了《大学直解》、《中庸直解》、《大学要略》等辅助性教材,以及《编年歌括》、《稽古千(字)文》等普及性教材,使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读本进行学习。
许衡是十分重视教学法的教育家。据《元史·许衡传》称:“衡善教,其言煦煦,虽与童子语,如恐伤之。无所至,无贵贱贤不肖皆乐从之,随其材昏明大小皆有所得,可以为世用。”翰林学士王磐曾在元世祖面前赞赏许衡“教学有法”。他去世时,“人皆哭泣,不忍舍。服念其教如金科玉条,终身不敢忘。或未尝及门,传其余绪,而折节力行为名世者,往往有之。听其言,虽武人俗士异端之徒,无不感悟者。”可见其教学经验之丰富,教学方法之得当,教育效果之显著。许衡的教学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许衡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辱感,他说:“知耻近乎勇”。学生有了羞耻心,则有所爱憎,施以奖惩,方有效力。当惩罚时果断地给予惩罚。使学生有所畏惧而不敢为恶;当奖赏时大胆地给予奖赏,使学生有所羡慕而乐于为善。奖善惩恶是培养羞耻心的有效办法,也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第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许衡认为,人的品质不一,资质各异。有夙成的,有晚熟的,有可成其大者,有可成其小者;有性情近于此科而远于彼科,或近于彼科而远于此科者。教学方法不可划一,不仅要适应其个性,而且要根据其学力,同时还要随其时机。所以教学必须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因其动息以为张弛。”[32]
第三,循序渐进,戒骄戒躁。许衡认为,教学要有次序,不可躐等,勿求躁进。他十分推崇朱熹的为学之序,把教育分为两大阶段:先小学而后大学。小学以《小学》、《四书》为教材,以洒扫,进退、应对等为实地练习;大学以《诗》、《书》、《易》、《春秋》为教材,讲求修己治人之道。他平日讲学,提倡渐进反对急进,强调精熟不务贪多。总之,躐等不可取,强注非良法,成为许衡教学经验的基本指导原则。
第四,用人当用其所长,教人当教其所短。这是许衡的教育名言,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用人应当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教人则重在弥补学生的短处。教师不应因学生天资愚笨,品行不良而放弃教育。恰好相反,正因为学生有所短,更需要教师的教诲,而教师的功绩也正在于能使有所短的学生长足进步,成为有所长的人。有人说,许衡是第一个提倡弱智低能儿童教育的教育家,是很有道理的。
姚燧对许衡一生的教育活动作了高度的评价,“语述作先生(许衡)固不及朱子之富,而扶植人极,开世太平之功,不惭德焉。”这一评价是符合事实的。在《欧阳元神道碑》中对许衡一生为学施教的基本特点也作了概括性的评述,“其为学也,以明德达用为主,其修己也,以存心养性为要;其事君也,以责难陈善为务;其教人也,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始,精义入神为终,虽时当枘凿,不少变其规矩也。”这也是比较公允的。充分说明,许衡是元朝有重要贡献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