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修身之道的探讨

(四)重视修身之道的探讨

孙复、石介都以学为圣人为旨归,“孔孟信可蹈,圣贤良自勖”。“舜与吾人俱,学之则舜也”。“前贤皆可亚”。[9]他们所说的圣人已经是道德方面的榜样,而不是指文章、功业而说的了。但是他们都还不是性善论者。石介说:

夫与天地生者,性也;与性生者,诚也;与诚生者,识也。性厚则诚明矣,诚明则识粹矣;识粹则其文典以正矣。然则文本诸识矣。圣人不思而得,识之至也;贤人思之而至,识之机也。《诗》《易》《书》《礼》《春秋》,言而为中,动而为法,不思而得也。[10]

这段话自然不足以推断他的人性见解,但他重“学”、“识”,则是可以肯定的。“人生而材不备,长育人才者,君宰也……长育而后人材美。”[11]重视后天的学识、教化在学者成德过程中的作用,则是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道德教育,石介很重视解决学者的生计问题。他说:“食虽礼之末,礼非饮食不将。《记》曰:礼始诸饮食。《易》曰:物不可以不养,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12]

饮食之外,首当立志。“夫志者,何谓也?志乎所志也……志于忠信而忠信立,志于孝悌而孝悌成,志之谓也”。[13]立志当学圣贤,“一志于圣人,则妖惑邪乱之气无隙而入焉”。[14]一个人能够立下学为圣人之志,用圣人之道自律,那么骄奢淫佚邪乱非僻之志就无所自入,就可以性情安而血气盈,道德修而体康壮了。这是道德教育中的自觉原则。

此外,石介还十分重视实践原则,他说:

然道知之不为难,守之为难;守之不为难,行之为难;行之不为难,久之为难。夫知之守之行之久之不为难,笃之为难。知之不笃,不能守也;守之不笃,不能行也;行之不笃,不能久也;久之不笃,不能终也。[15]

所以学习孔孟之道,须“守之以诚持之以笃”。守之以诚持之以笃,则不论刚者柔者恭者舒者急者都可“各得其中”,成为圣人之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