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方法是持敬、谨慎、审察

4.道德教育的方法是持敬、谨慎、审察

许衡根据理学教育变化气质的原理,在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上提出持敬、谨慎、审察的主张。他在《明明德》一文中认为“为学之初先要持敬”,“天下古今之善皆从敬字上起”,“天下古今之恶皆从不敬上生”。怎样才能做到持敬呢?他指出:“敬则身心收敛,气不粗暴”,“敬而静常念天地鬼神临之”,“心里长存敬畏”,“戒慎而不敢忽”,“恐惧而不敢慢”,“凡事一一省察不要逐物去了。虽在千万人中,常知有己”。要惶惶然警惕不善之之念,即人欲的发生,以“存天理之本然”。持敬具体表现就是敬身,而敬身之目有四:心术、威仪、衣服、饮食。有此四目则“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无施不可”人能依此涵养;达到“主一”自定常存,无私昏蔽。

许衡主张“持敬”,是说当人独处时,其心不接触外物,自然不存在物欲昏蔽的问题。但当临事接物之时,即要采用“谨慎”的方法,《语录》上说,心与外物刚刚接触之时,正是“一念方动之时也。一念方动,非善即恶”,正因为人的好坏善恶常常决定于一念之差,所以必须采取“谨慎”的功夫,即防微杜渐的方法,将不善之念禁绝于萌发之际,这是非常重要的。至于说如何防微杜渐,确实做到谨慎,这还要看一个人是否能有“审察”的功夫,这种审察不是向外的观察,而是一个人通过自省自悟的自觉,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只有时常进行自省自悟的审察,人们才能自觉地谨慎、持敬、保持他本然的善。

综观《鲁斋遗书》中反映的许衡的教育观点,不难看出,其理论虽不十分深奥,但却言简意赅、明白质朴、达意而止。它是程朱理学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将《小学》《四书》敬信如神明,而且把教学内容扩及到子史、算学、星历、名物、兵刑、食货、水利等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治生”的知识和本领;不仅强调“明伦”、“复理”为教育目的,而且吸收陆学之长,强调“本心自悟”,反映出朱陆揉合的倾向,实为明代王学产生之桥梁。他在为设教方面所做的贡献,正如欧阳元《许衡神道碑》中所做的评述:“其为学也以明德达用为主,其修己也以存心养性为要;其事君也以难责陈善为务;其教人也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始,精义入神为终,虽时当枘凿,不少变其理距也。”充分说明,许衡所著《鲁斋遗书》是对元代教育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