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和教育活动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胡瑗,字翼之。江苏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人。因为他世居安定(今陕西安定县),后人多称他“安定先生”。他生于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卒于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

胡瑗的父亲胡讷,曾任宁海节度推官的卑职,家境清寒。胡瑗幼年并没有优裕的生活条件和理想的学习环境,但他能刻苦自学,七岁时就能写文章,十三岁时已读完《诗》《书》《礼》《易》《春秋》等主要儒家经典,立下“以圣贤自期许”的远大抱负和志向,成为乡里极引人瞩目的才子。时人异其才智,曾对其父褒奖道:“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1]

img

胡瑗青年时期,为了避免世事、家事的干扰,专心治学,邀同好友孙明复、石守道(介)赴泰东隐居读书,深入钻研儒家经典和百家之学。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昼夜勤学苦读,相互勉励,共同研讨,度过了整整十个寒暑。胡瑗更是专心致志,每逢接到家书,只要看到封面上有“平安”二字,即不再拆阅细读,以恐扰乱自己的注意力。十年苦读,打下了坚实深厚的知识基础,提高了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泰山归来,胡瑗即回到家乡,在苏州地区创办私学,以授徒讲学为业,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胡瑗为人清高、正直,学识渊博、笃实,热爱教育工作,经过数年的教育实践,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苏州地区远近闻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并得到当时重视教育、奖掖人材的苏州知事范仲淹的敬佩和尊重。

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范仲淹奏请朝廷批准,建立苏州郡学,即聘请胡瑗为苏州郡学教授,并把自己两个儿子范纯佑、范纯仁送往郡学读书,拜胡瑗为师。远近学子慕名来学者甚多。胡瑗为苏州郡学拟定了严密的学规,以丰富的内容、新颖的方法教授学生,使苏州郡学成为当时各地学校的楷模。

胡瑗本人不但精通经学,博通百家,而且谙于音律,通晓古乐,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朝廷更定雅乐。范仲淹推荐胡瑗进朝中参加定乐,并以平民布衣身份受到宋仁宗的接见,回答了皇帝提出的许多问题,在开封,胡瑗和阮逸合作研究钟律,制成钟罄等古代乐器,受到朝廷的嘉奖,拜官秘书省校书郎,不久,范仲淹移官经略陕西,胡瑗也随他至延安府任丹州推官,后又曾调任密州、观州推官。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胡瑗因父病逝,辞官南归,继续在苏州郡学任教,直至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胡瑗五十岁时,湖州知事滕宗谅奏请朝廷批准,建立湖州州学,亦聘请胡瑗以保宁节度推官的身份任州学教授,又一次为胡瑗提供了从事教育活动的基地。

胡瑗在苏州郡学和湖州州学办学任教长达二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他的主持下,对苏湖二学的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实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形成一套独特的教法,被人们誉为“苏湖教法”。

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经范仲淹、宋祁等人努力,北宋王朝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除“诏天下皆立学”,“州郡奉诏立学”之外,兴办和整顿中央学校。由于胡瑗在苏湖教学成绩卓著,名闻遐迩,所以仁宗皇帝下诏,派员到苏湖两州考察胡瑗教法,并决定采用胡瑗的“苏湖教法”为太学法,并于皇佑四年请胡瑗为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据《宋史·选举志》载:“时太学之法宽简,安定胡瑗设教苏湖间二十余年。世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皇佑未召瑗为国子监直讲。数年,进天章阁侍讲,犹兼学正。其初人未信服,谤议蜂起,瑗强力不倦,卒以有立,每公私试罢,掌仪率诸生会于肯善,雅乐歌诗,乙夜乃散。士或不远数千里来就师之,皆中心悦服。有司请下湖学,取其法以教太学”。

胡瑗在国子监和太学任教七年,主要讲授《五经正义》。据说他讲学时“音韵高朗,旨意明白”,深受学生欢迎和敬佩。原来曾对胡瑗的才干有所怀疑的人,亦纷纷前来听讲,讲后赞叹不已。

胡瑗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据说他的学生在外面行走时,社会上的人们不论认识与否,都知道他们是“胡门弟子”。胡瑗在太学任教期间,前来求学的人大增,至使原有的校舍容纳不下,遂将太学之旁的官署改为太学校舍。

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十二月,胡瑗升任太子中允,并充天章阁侍讲,继续兼管太学事宜。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正月,胡瑗因病不能参政,便以太常博士致仕东归,前往担任杭州节度推官的长子胡志康任所去养病。当年六月六日,卒于杭州,终年六十七岁,葬于湖州乌程的何山之原,并在如皋故乡为他建立了衣冠冢。

胡瑗从办私学,任教苏州郡学和湖州州学,到讲学于太学、国子监,前后近三十年,弟子多达一千七百多人。为宋朝培养了一大批“博通古今”、“明体达用”的学者和治术人材。据欧阳修《居士集》载:当时“礼部贡举,每岁所得士,以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其高第者,知名当时,或取甲科居显仕,其余散在四方,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可知为先生弟子;其学称语先生,不问可知为胡公也”。《宋史·胡瑗传》也称“礼部岁所得士,翼之弟子常居四五,自河汾(文中子)以后能立师道成就人材者,必以翼之为首称焉”。欧阳修撰写的《胡先生墓表》对胡瑗的学术成就及对宋代的影响有极高的评价:“自(仁宗)景佑、明道以来,学者有师惟先生及泰山孙明复、石守道三人,而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之学,弟子去来常数百人,各以其经转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庆历四年,天子开天章阁,与大臣讲天下事,始慨然诏州县皆立学。于是建太学于京师,而有司请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至今为著令。”胡瑗弟子刘彝更是盛赞其师的功绩,称:“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他的著名弟子,“若钱藻之渊笃,孙觉之纯明,范纯仁之直温,钱公辅之简谅,”都是闻名朝野之人,“其在外以明体达用之学,教于四方之民者,殆数十辈。其余政事文学粗出于人者,不可胜数。此天下四方之所共知也。”[2]这决不是弟子对老师的随意吹捧,而是符合事实的结论。连政见不一致的王安石也盛赞胡瑗的教学精神和功绩:“先生天下豪杰魁,胸臆广博天所开。……十年留滞东南州,饱足藜藿安蒿莱,独鸣道德警此民,民之闻者源源来。衣冠大带满天下,奋如百蛰乘春雷。恶人沮服善者起,昔时蹻跖今骞回。先生不试乃能尔,诚令得志如何哉”。[3]欧阳修在《胡先生墓表》中称:“先生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使诚明者达,昏愚者励,而顽傲者革,故其法严而信,为道久而尊”。蔡襄为胡瑗撰写墓志,程颐也曾为胡瑗写过传记,都尊胡瑗为“天下道德君子之首。”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程敏政上疏曰:“自秦汉以来,师道之立未有过瑗者”,建议以胡瑗同周敦颐一起,从祀孔庙。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1年)诏将胡瑗从祖孔庙,称胡瑗为“先儒胡子”。

胡瑗一生著述很多,多已遗失。现存的遗著有其门人记录,整理的《春秋口义》五卷,《周易口义》十二卷,《洪范口义》二卷,《论语说》八卷,《春秋说》九卷,都是他教学讲义的笔记。还有他和阮逸合著的《皇佑新乐图记》三卷。其他专著都已散佚。后人记载胡瑗言行事迹的有宋淳熙年间沈大临编辑的《安定先生世系述》,绍兴年间胡涤(胡瑗曾孙)辑录的《胡先生言行录》,也已失传。现存的《宋史·胡瑗传》《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安徽通志·松滋县学记》以及清末丁宝书汇辑的《安定言行录》(见于《月河精舍丛钞》)和胡鸣盛著《安定先生年谱》,都可作为研究胡瑗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