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教政策
金代同辽一样,在由战争转入和平时期以后,基于封建化的需要,即加速其汉化过程。如果说金太祖(阿骨打)在位时还是按所谓“本国制度”办事,强调“吾虽处大位,未易改旧俗也”[10],到了熙宗完颜亶时就不一样了。天眷二年(1139),完颜亶对侍臣说:“朕每阅《贞观政要》,见其君臣议论,大可规法。”[11]章宗完颜璟在位时,“数问汉宣综核名实、唐代考课之法”,原因“盖欲跨辽、宋而比迹于汉唐”[12]。他还宣示各地要祭祀“诸前代帝王”,包括伏羲,神农、轩辕,少昊,颛顼、高辛,陶唐.虞舜,夏禹、成汤、文王、武王。
孔子形象和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金统治者也紧紧抓住了它。熙宗开始于上京立孔庙,封孔子后裔孔璠为衍圣公。他曾对儒臣说:“孔子虽无位,以其道可尊,使万世高仰如此。”自是勤读《尚书》、《论语》[13]。世宗亦力主尊孔崇儒,他修孔子墓,立“宣圣庙碑”,还强调“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直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14]章宗即位前,即熟读《尚书》、《孟子》,服膺“圣贤纯全之道”。即位后即下特旨修孔庙廊庑用碧瓦,石柱用龙纹,修建厅堂、学庙凡四百多间;章宗还诏令三十五岁以下的女真亲军,必须学读《孝经》和《论语》。衍圣公孔元措叹为“皇朝重道之宏规,前此所未见闻”[15]。
路线政策确定了,接着便是典章制度。原先的女真勃极烈制废除了,代之以唐,宋、辽官制。象礼部,也是掌祭祀、学校、科举之事。世宗时,命官参校唐宋旧章,开“详定所”以议礼,设“详校所”以审乐[16]。章宗明昌六年(1195)礼部尚书张暐等进《大金仪礼》,张暐被认为“最明古今礼学家法”的人[17]。泰和三年(1203)令吏部侍郎李炳、国子司业蒙括仁本,知登文检院乔宇等再详定《仪礼》。至于乐,同样是“日修月葺,粲然大备”[18]。章宗甚至于表示“欲变夷狄风俗,行中国礼乐如魏文帝”[19]。
女真早期尚无文字,与邻族交往都是借用契丹字。庄仲方的《金文雅序》说“金初无文字”,自太祖得辽人韩昉参政后“始文”。韩昉降金,曾为翰林侍讲学士和礼部尚书。史载阿骨打于建国后命令欢都的儿子完颜希尹造女真文字,那是根据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而制成。这种作为全国官方通用文字颁行之后,不仅加速了女真族汉化的过程,也促进了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