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胡瑗在继承前人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令人惊异的是,许多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采用的教学方法,早在北宋时期的胡瑗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在继续采用讲授法的同时,试用了几种新的教学方法。
第一,自学辅导法。胡瑗在苏湖和太学教学中,从学者常千数余人,实行个别教学已无法满足需要,只能采用分斋集体教学,将志趣爱好不同的学生,“使之以类群居,相与讲习”,类似后来的“分团教学”,而且是以自学研讨为主,教师加以指点辅导,“亦时召之,使论其所学,为定其理”,就是教师按时召见学生,听学生汇报自学收获和心得,提出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的加以辅导;“或自出一义,使人人以对,为可否之”。就是教师提出问题或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学所得,加以回答,教师给以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或就当时政事,俾之折衷。”就是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来解决某一当时政事,锻炼、培养和检验“明体达用”的水平和能力。这正是后来的自学辅导法雏型。众多的学生,各就性之所近,以类群居,自学讨论,教师加以各种形式的辅导、督促和检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起,提高了学习效果。
第二,直观教学。在孔子时代之前,进行礼乐教学就十分重视直观教学法,就是让学生直接接触礼器、乐器等实物。由于这种实物数量不多,又多保存于秘府,能够接触这些实物的人十分有限,因此以实物为直观对象的直观教学法不能发挥作用。胡瑗在湖州教学时,将“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中所记载的礼仪器物,绘制成图形、图表,悬于讲堂之上。使学生借助图形、图表,理解和掌握古代礼制的内容。“人人得窥三代文物之懿,朝夕对之,皆若素习”。[9]教学增强了直观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直观性教学法,由实物发展为图形、图表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克服实物不足,并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还可选取更典型的角度、侧面和局部,更便于观察,更具有直观性。因此,实物、图形做为直观对象,长期在教学中广泛应用。
第三,游戏教学。孔子曾经十分重视为学生学习创造欢乐的气氛和生动的环境,重视嬉游、乐舞、歌诗教学。胡瑗发展了这种游戏教学法。据丁宝书《安定言行录》记载:“胡先生瑗判国子监,其教育诸生有法。先生语诸生,食饱未可据案或久坐,皆于气血有伤,当习射、投壶、游息焉。”胡瑗在太学任教时,每当考试完毕,总要带领学生到肯善堂去奏乐歌诗,并亲自指挥演唱,直到深夜。据说胡瑗平时对学生要求严格,但十分支持学生业余娱乐活动,校内充满欢乐情绪,学校附近常常听到学生悦耳的音乐和歌声。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师生感情,发展学生的情趣,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后世许多教育家相继仿效和采用。明代王阳明就极重视音乐诗歌舞蹈教学。
第四,考察游历。古代许多教育家重视游历学习,实地考察。孔子、孟子、荀子等大教育都曾在周游列国中教育学生。胡瑗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丁宝书《安定言行录》载:“胡先生翼之,尝谓滕公(宗谅)曰:‘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各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一日,尝自吴兴率门弟子数人游关中,至潼关,路峻隘,舍车而步。既上至关门,与滕公诸人坐门塾。少憩,回顾黄河抱潼关,委蛇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一览数千里,形势雄张,慨然谓滕公曰:‘此可以言山川矣,学者岂可不见之哉!’”这和当年孔子所曾实行的游历教学有同样的情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总之,胡瑗在教学方法上也有不少创新,尽管有些只是初步的尝试或只具萌芽形态,但意义却很重大,对后世的影响很值得引起重视。特别是他不守成法、不断创新的精神更值得借鉴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