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的目的
2025年08月10日
(1)教育的目的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学校之兴,莫过于三代,而三代之兴,莫过于周大司徒以六德、六行、六艺教万民。三代而下,言治者称汉、唐,然未知先王教化之意而人自为学。汉之士则党同妒道。唐之文则天宝玄宗年号之风尚党;大历代宗年号之风尚浮,贞元德宗年号之风尚荡,元和宪宗年号之风尚怪,其于教化,固可知矣。
安定先生……在湖学时,福唐刘彝往从之,称为高弟。后熙宁二年(1069),神宗问曰:“胡瑗与王安石孰优?”对曰:“臣师胡瑗,以道德仁义教东南诸生,时王安石方在场屋中,修进士业。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着,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立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臣师当宝元、明道[11]之间尤病其失,遂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夙夜勤瘁,二十余年,专切学校,始于苏湖,终于太学,出其门者,无虑数千余人。故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非安石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