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文教政策
蒙古人于公元十三世纪初崛起于漠北,在其杰出领袖成吉思汗(太祖)及其后继者率领下,先后征服了中央亚细亚、俄罗斯,取代了中国辽、金、宋王朝统治,建立了横跨亚欧两洲的偌大帝国政权,取《周易》“大哉乾元”之义,国号为元。[36]
蒙古部落在我国历史上通称为鞑靼,长期在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和我国黑龙江上游一带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在它侵略亚欧地区的过程中,由于同中国和俄罗斯等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文化接触,促使原来落后的氏族社会迅速地向着封建制迈进。
文教政策
蒙古人对外的军事侵略行动,以及对汉族人等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使欧洲和中国社会生产力一时受到破坏,这是一方面;另方面,由于元朝的建立,彻底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达四个世纪的混乱局面,出现了“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它应用多种文字语言,包括汉,蒙、波斯文;吸收多种文化,从儒家学说到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也里可温(景教、天主教)以至术忽(犹太教),兼容并蓄。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和文宗图帖睦耳都是杰出的右文左武的帝王,任用具有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修养的汉人到政府里做事。天文学家郭守敬,数学家李冶,水利专家刘秉忠,文学家虞集、杨载、范梈,姚燧,理学家姚枢、许衡,刘因,经学家吴澄等,都受到元统治者的尊重和不同程度的优厚待遇。在这个政策影响下,不少文人学士也竞相向朝廷献策、献书,并在自己的专业方面作出贡献。郭守敬在政府提供物质等条件下,在全国建立了二十七个天文观察台,有监候官十四人做他的助手。他制定的《授时历》,同目前世界上通行的“格里高利历”基本上是一致的。元代的诗,文,戏曲方面的成就,同本朝的知识分子政策不无关系。少数民族的科学家也作出贡献。回回人天文学家札马鲁丁创造了多种天文仪器,至元四年(1267)他向朝廷进《万年历》,忽必烈下令在全国推行。至元十三年(1276)成立的太史局,既有汉族学者,也有穆斯林学者在那里任职。
元代也崇尚儒术。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大德十一年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为立碑碣,颂扬“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文宗曾集勋戚大臣子弟于奎章阁,延汉族硕儒为授经即讲授经术,从此“而子若孙遂皆舍弓马而事《诗》《书》”[37]。元统治者尤其提倡理学。早在太宗窝阔台时,即大量收集宋儒著作。理学家赵复执教太极书院,即以传播程朱学说为职志。许衡三为祭酒,掌中央教育行政大权,也表明元代统治者如何推重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