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老学中的性命论
这是北宋中期以来,学者们普遍重视心性问题的时代思潮的反映。
北宋老学性命论的主要内容是:(1)在人性的来源问题上,明确提出了“道于人为性”的说法;(2)在人性的本质问题上,大多主张性素朴论,而素朴的内涵是指“性中无外物”;(3)大力提倡复性说,并主张复性的关键就是要认识到“性真物妄”;(4)大力倡导尽性论,并探讨了尽性与穷理、复命的关系。
以性命学说诠释《老子》,是北宋老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这是北宋中期以来,学者们普遍重视心性问题的时代思潮的反映。本来《老子》罕言心性,五千言中无一“性”字。战国秦汉以至魏晋南北朝的众多《老子》注,也很少涉及心性问题。唐代虽有成玄英和陆希声在《老子注》中探讨了复性问题,但总的说来,以心性之学解说《老子》仍非普遍现象。北宋儒学复兴,心性问题成为儒家学者所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北宋注释《老子》者,大多为儒家学者。这样,重视心性之学的时代思潮,在北宋人的《老子》注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北宋学者普遍认为,《老子》一书讲的便是尽性、复性之学,但是秦汉以来的注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他们都没有抓住《老子》的主旨。王安石的学生陆佃在其《老子注》中便说:“自秦以来,性命之学不讲于世,而道德之裂久矣。”
世之学者不幸蔽于不该不遍一曲之书,而日汩于传注之卑,以自失其性命之情,不复知天地之醇、古人之大体也。予深悲之,以为道德者,关尹之所以诚心而问,老子之所以诚意而言,精微之义、要妙之理多有之,而可以启后学之蔽,使之复性命之情。不幸乱于传注之卑,千有余年尚昧,故为作传,以发其既昧之意。
陆佃关于自秦以降的一千余年间,注《老子》者都没有从性命之学的角度来理解《老子》的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实际上,初唐道教重玄学家以及唐末陆希声等人的《老子》注,都对性命问题作过论述。
但是,普遍地以性命之学解释《老子》,甚至认为“老子之言专于复性”,则显然只是到了北宋时期才有的现象。北宋学者在《老子》注中,探讨了人性的来源、本质、失性之由与复性之方法以及尽性与穷理、复命之关系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