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椎间孔(管)
腰椎间管为侧隐窝外侧的骨性通道,由4壁2口组成:上壁为上位椎弓根的下缘,下壁为下位椎弓根的上缘,前壁从上到下分别为上位椎体的后下缘、椎间盘后缘和下位椎体的后上缘,三者高度的比例以上位椎体占据最多,下位椎体最少,椎间盘居二者之间。后壁由黄韧带及后面的关节突关节构成(图1-11)。内口朝向侧隐窝,外口朝向脊柱的外侧面。
椎间孔的大小与椎间隙的高度有关。椎间孔内通过的结构包括神经根、动脉和静脉等。腰神经根由内上斜向外下通过椎间管。椎间管分为上、下两管,上管位于腰椎体与关节突关节之间,较宽,内有神经根、腰骶动脉的椎管内支及椎间静脉上支通过,下管位于椎间盘与上关节突根部之间,较窄,有椎间静脉下支通过,下管的狭窄一般不压迫神经根。腰椎间管的解剖特点包括:腰神经在管内行程长且斜行,管内纤维组织增生可累及腰神经;L4、L5神经最粗,椎间管的空间范围最小;脊神经节处粗大,靠近内口处,故内口处为相对的狭窄部位;后壁黄韧带肥厚,可使盘黄间隙变小;椎间盘病变可使椎间管狭窄;腰椎体后、外侧缘骨质增生,可使椎间管、侧隐窝狭窄。各种原因引起的椎间管狭窄均可引起腰腿疼痛症状。
图1-11 椎间孔与神经根
椎间孔内有很多韧带,包括横突上韧带、椎孔下韧带、体横韧带等。横突上韧带位于椎弓根与横突夹角处至同位椎体外下缘或椎间盘侧壁之间,韧带内上方的孔隙内有动静脉分支和交感神经通过;椎孔下韧带横跨于椎上切迹,起于上关节突前缘骨面,水平向前止于椎体或椎间盘的后外侧,其下方有一静脉分支通过穿出椎间孔,神经走行于横突上韧带与横突下韧带之间;体横韧带位于椎间孔外侧,起自横突向前内侧斜行,止于椎体或椎间盘侧壁,体横韧带覆盖在椎间孔和神经根外,神经根从体横韧带的下方穿出椎间孔;在体横韧带外面,椎体外静脉丛和节段动脉分别发出2~5个分支相互交织,这些血管从韧带分隔出的小孔隙中穿过椎间孔或伴随神经根走行。
椎间孔韧带对神经根的活动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正常情况下,神经根直径明显小于神经根孔径,神经根受到压迫的可能性很小,而椎间孔处的血管和小神经支受到韧带的保护,不会因椎间孔和神经根之间的相互运动受到影响。
腰椎退行性变后,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和黄韧带等形态结构改变会导致椎间孔韧带形态和位置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增加血管和神经根受压的危险性。如L4~5椎间盘退变可引起体横韧带下移卡压L5神经前支引起腰腿痛。另外,椎间孔韧带本身的炎症肿胀、瘢痕形成和增生钙化也可引起椎间孔变形和狭窄,引起腰腿痛。
引起椎间管狭窄的原因可以是发育性的,此时椎弓根变短伴侧隐窝狭窄,但最常见的是椎间盘的病变。椎间隙狭窄后,上关节突上移、前倾,从而因摩擦使骨质增生、肥大,顶压其后面的神经根(图1-11)。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骶1的上关节突,导致腰5至骶1椎间管狭窄。而椎间盘退变引起的椎间隙狭窄,松弛的纤维环向后方突出,将同序数的神经根卡压于纤维环与椎弓根下切迹之间的沟内(椎弓根下沟),使神经根扭曲受压,多见于椎间盘退变使两侧不对称塌陷时。椎间盘退变塌陷还可导致黄韧带松弛、增生、肥厚,是引起神经根受压的重要因素。为髂腰韧带的一部分。
图1-12 脊神经后支骨性纤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