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

一、症状

(一)腰腿痛

腰腿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1/2~2/3的患者表现为先腰背痛后腿痛,1/3~1/10表现为腰背痛与腿痛同时发生,另有1/4~1/5的患者先腿痛后腰背痛。由于腰椎间盘突出是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在椎间盘突出以前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即可出现腰腿痛。多数腰背痛的患者卧床休息或较少活动后疼痛减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腰痛病史,在日常生活中稍有劳累和受凉,即会诱发腰腿痛。80%的患者腰腿痛发作的间歇时间为3个月~3年,每次发作持续3d至 3周。椎间盘源性腰背痛典型的表现为扭伤后咳嗽或躯干突然活动后发病,脊柱有姿势性侧弯,坐位或弯腰时疼痛加重,有痉挛痛和沉重感。

腰痛可因咳嗽或打喷嚏而加重,此现象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表现。咳嗽或打喷嚏使胸、腰部的肌肉强烈收缩,腹压增高,腰脊柱曲度发生变化,牵拉椎间盘引起下腰部不适或疼痛。另外,这些动作还可使椎管内压增高,也可引起腰痛。咳嗽或打喷嚏引发下肢放射性疼痛,可明确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情况下,患者为减轻腰腿痛而取腰椎前屈、屈髋位,症状严重者取胸膝位,同理,骑自行车时疼痛较行走时减轻,因为骑自行车时腰椎前屈,屈髋、屈膝,神经根松弛,腰腿痛减轻。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L1、L2、L3神经根,可出现相应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痛或大腿内侧疼痛。另有部分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也可出现腹股沟区痛或下腹部疼痛。

(二)坐骨神经痛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于L4~5椎间盘、L5~S1椎间盘,故坐骨神经痛多见,发生率高达97%左右。典型的坐骨神经痛是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多数患者在喷嚏或咳嗽时由于腹压增加而使疼痛加重。早期常表现为痛觉过敏,病情较重者出现感觉迟钝或麻木。少数患者可有双侧坐骨神经痛。引起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原因包括:破裂的椎间盘组织产生化学性物质的刺激及自身免疫反应使神经根发生炎症;突出的髓核压迫或牵张已有炎症的神经根,使其静脉回流受阻,进一步增加水肿,从而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受压的神经根缺血。

(三)马尾神经受压症状

巨大的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者,常压迫突出平面以下的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男性阳萎。严重者大小便失禁、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马尾神经损害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症,有研究认为,当突出物占同一截面积的60%以上时才会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马尾神经损害的临床特点为:大部分患者有明显原因;疼痛多表现为交替出现的坐骨神经痛;神经损害呈进行性,感觉障碍表现为双下肢及会阴部麻木、感觉减弱或消失,括约肌功能障碍表现为排尿排便乏力、尿潴留、大小便失禁,男性还可出现阳萎。有报道指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括约肌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低位腰椎间盘突出。

(四)麻木、下肢发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皮肤麻木症状是突出的椎间盘压迫感觉神经纤维引起的,麻木区随受压神经根受累区域分布。有少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觉下肢发凉、无汗或出现下肢水肿,这与腰部交感神经根受到刺激有关。

(五)间歇性跛行

步行中,因下肢疼痛乏力,患者被迫停止行进,需稍休息后方能继续行进。主要原因是在髓核突出的情况下,可出现继发性椎管狭窄,对于伴有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小者,突出的髓核更加重了椎管狭窄的程度,以致诱发本病症状。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可造成神经根的充血、水肿、炎症和缺血,当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逐渐充血,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程度,影响血循环和氧含量,引起疼痛加重和肢体乏力。

(六)肌肉麻痹

腰椎间盘突出较重,腰神经根受压严重者,常伴有患下肢的肌麻痹,以趾背屈肌力减弱多见。L4~5椎间盘突出,多造成L5神经根受压,使胫前肌、腓骨长短肌、长伸肌和趾长伸肌麻痹,表现为足下垂。L5~S1椎间盘突出造成S1神经受压可致小腿三头肌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