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方法

三、治疗方法

正常人每天腰部屈曲活动达3 000~

图12-39 侧方偏移的矫正

图12-40 侧方偏移的自我矫正

5 000次,而后伸活动却很少。屈曲位是造成椎间盘病变的最常见原因,特别是反复屈曲易引起髓核向后移动,导致纤维环内层裂隙和椎间盘膨出等一系列病理学改变,出现腰痛、下肢痛、感觉、反射改变。因此,基于治疗和预后的目的,椎间盘突出在麦肯基力学诊断中被归于椎间盘移位综合征,治疗上主要采用伸展原则,以促进复位和保持复位后位置。伸展运动时椎间盘受的剪切力减小,内压降低,髓核前移,可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使腰腿痛得以缓解。

1.姿势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姿势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进行姿势纠正。

(1)矫正坐姿:腰椎尽量后伸,使之产生前凸。必要时可用海绵圆枕垫于腰后。

(2)矫正站姿:挺胸、腰椎放松,轻微的骨盆后倾。

(3)矫正卧姿:患者往往较难控制入睡后的姿势。

2.功能不良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屈曲不良综合征、伸展不良综合征、侧方运动不良综合征的治疗原则相同,即矫正姿势和牵伸挛缩结构,以恢复正常的屈曲、伸展运动功能及矫正可能的继发性侧方移位。在治疗前应解释矫正姿势的重要性和牵伸挛缩结构的目的。

治疗时应注意:牵伸需要一定力度并引起可耐受程度的不适或疼痛,但治疗时组织结构可被拉长却不能引起微小创伤;牵拉造成的疼痛在除去拉力后应很快消失;若治疗后疼痛持续则表明过度牵伸;治疗后不应发生疼痛的外周化(除非神经根粘连);治疗应在白天定时进行。

3.椎间盘移位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1)椎间盘移位综合征1:由于是轻度椎间盘后侧病变,故患者可自我治疗,且在最初24小时不用治疗技术。应用伸展原则;通过维持脊柱前凸、坐位时采用腰部支撑和经常进行伸展练习等方法维持疗效;从卧位开始的屈曲程序和随之伸展程序进行功能恢复。坚持进行锻炼,教育指导,尤其是有关避免长时间弯腰和久坐的指导。椎间盘移位综合征2~6的治疗目标是通过矫正变形和伸展原则将椎间盘移位2~6逆转至椎间盘移位1(向心化)。

(2)椎间盘移位综合征2:从椎间盘移位综合征1的进展而来,并容易转至椎间盘移位综合征4,故治疗应先解决脊柱后凸变形。矫正脊柱变形,使患者能够容易地处于俯卧位;进一步治疗椎间盘移位综合征l;当患者能够俯卧位时,可开始自我治疗程序。

注意:在治疗中首先要解决腰椎后凸问题。具体方法为:①可先通过治疗床凸起或垫枕使患者俯卧位适应腰椎后凸,然后慢慢减少治疗床凸起的角度或垫枕的高度,直至能完全平卧,10~20min。②逐渐伸展腰椎。通过调节治疗床角度达到伸展目的。此时时间是重要因素。③由俯卧的腰椎伸展位慢慢起床。

(3)椎间盘移位综合征3:由于其为轻度的椎间盘后外侧病变,或为椎间盘移位综合征1发展而来,或为原发的侧方变形,故治疗同椎间盘移位综合征1。如果未发生向心化或无疼痛减轻,应用单侧治疗技术(单侧治疗技术:先用骨盆偏离中心的伸展原则,然后可考虑旋转手法或旋转松动,最后可选择屈曲位旋转方法;一旦出现向心化或疼痛减轻,进一步治疗同椎间盘移位综合征1。

(4)椎间盘移位综合征4:严重椎间盘后外侧移位,由椎间盘移位综合征2或3发展而来,治疗先应减轻椎间盘的移位。通过侧方移位的矫正、减轻后方椎间盘移位的伸展程序和维持脊柱前凸的方法减轻椎间盘移位;如果在减轻变形时无向心化现象,则应用单侧治疗技术;一旦出现向心化现象,进一步治疗同椎间盘移位综合征1。

注意:应先解决侧方活动变形问题。首先,可让患者采用自我侧方推挤方法(即侧移的自我矫正),具体方法见治疗技术18;其次,可由治疗师进行侧方推挤方法(即侧移矫正)。具体方法见治疗技术17。完成过程应轻柔。重复过程应逐渐加大范围,次数为10~12次。每次重复时应询问症状,了解整个过程中疼痛加重、减轻、向上、向下发展的改变,以保证安全性。必要时,可休息片刻重复10~12次。在解决侧移变形的基础上再进行伸展。具体方法可在治疗师操作侧方推挤动作后附加患者站立位的伸展动作。此外,在伸展程序中可能会有症状外周化的表现,这时应让患者先做自我侧方推挤,然后再进行伸展。

(5)椎间盘移位综合征5:其为后外侧椎间盘移位并累及神经根和脊膜,产生间断性坐骨神经痛(持续性疼痛较为少见),为椎间盘移位综合征3或4发展而来,故其治疗与椎间盘移位综合征3和1相同。

其中间断性坐骨神经痛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由椎间盘膨出引起的,可表现为站位和卧位的屈曲时疼痛加重,反复运动也加重症状;由神经根粘连引起的,仅在站立位屈曲时疼痛加重,反复运动不一定加重症状。椎间盘膨出的治疗同椎间盘移位综合征1或3。神经根粘连的治疗先通过屈曲程序牵伸粘连,随后以伸展程序预防椎间盘移位复发。

(注意:在神经根粘连治疗时,为防止椎间盘移位综合征5的发生,应进行伸展运动,且持续1周。神经根粘连时完成屈曲牵伸、伸展动作后无疼痛症状,发生疼痛则为椎间盘移位综合征。运动量为10~15/h。屈曲使粘连挛缩拉长。如果通过运动或体位减轻了坐骨神经痛,则采用与椎间盘移位综合征4相同的方法治疗变形,与椎间盘移位综合征3和1的相同的方法减轻椎间盘移位。)

(6)椎间盘移位综合征6:为严重后外侧椎间盘移位并累及神经根和脊膜,产生持续性坐骨神经痛,为椎间盘移位综合征4或5发展而来,故治疗主要是解决坐骨神经痛。如果运动或姿势体位不能减轻坐骨神经痛,则此阶段不用运动或体位治疗方法而采取床上持续牵引的方法;如果运动或体位能减轻坐骨神经痛,则采用减轻变形的方法同椎间盘移位综合征4;进一步治疗方法同椎间盘移位综合征3和1。若运动或姿势、体位不能减轻坐骨神经痛,则表明纤维环可能已破裂。

(7)椎间盘移位综合征7:其为前方或前外侧椎间盘病变,故治疗采用屈曲方法。屈曲程序依次为卧位屈曲、坐位屈曲和站位屈曲。

总之,对于椎间盘向正后方移位的治疗可包括:患者自己逐渐完成的俯卧位、俯卧位肘撑、卧位重复腰伸展、治疗师操作的卧位施加压力的重复伸展、腰椎伸展松动术和腰椎伸展手法。对于椎间盘向正前方移位的治疗可包括:仰卧位屈曲、坐位屈曲和站位屈曲。对于椎间盘向后外侧移动的治疗可包括:俯卧位、伸展俯卧位、卧位重复伸展、伸展位旋转松动术、伸展位旋转手法。对于椎间盘向前外侧移位的治疗包括患者自己完成的站立位侧方推挤、徒手移动矫正和治疗师操作的屈曲位下持续旋转、屈曲位下的旋转松动术和屈曲位下的旋转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