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鉴别诊断

三、鉴别诊断

1.椎管狭窄 矢断面可显示纵行形态结构,横断面可将椎管水平面成像,同样以信号强弱加以显示。小关节退变和内聚,退变肥厚的黄韧带等在T1加权图像上都表现低强度信号,与中等强度信号的椎间盘及其突出物尚能区别。因此,椎管狭窄和侧隐窝狭窄在MRI图像上是可以作出判断的。但应指出的是,上述结构的影像信号强度反差小,效果不如CT扫描。对于较轻的中央椎管狭窄不如椎管造影可靠。在横断面成像时,由于成像仪的功能限制,不能依腰骶角变化而加以调整,有些层并非垂直轴线,给识别带来困难。

2.脊柱内外肿瘤 由于MRI能辨别脊髓及其周围结构,能显示脊髓外形或直径的异常改变,故可用于诊断脊髓内外肿瘤。髓外硬脊膜内肿瘤表现为脊膜内软组织包块,可使脊髓移位。例如神经纤维瘤和脑膜瘤在T1加权图像上表现为与相邻的神经结构相似的信号强度,而且与周围呈低信号强度的脑脊液成明显对比。在T2加权图像上,神经纤维瘤和脑膜瘤常显示为强信号,如果全部肿瘤都局限于神经管内,由于其周围脑脊液的强度信号而使肿瘤显示不清。硬脊膜外肿瘤表现受累的脊柱T1和T2弛豫时间延长。在T1加权图像上,显示为低信号强度,在T2加权图像上,它显示为增加的信号强度,对于肿瘤的椎旁浸润也易于识别。尤其在T1加权图像上,可见到硬脊膜外软组织肿块侵入蛛网膜下隙(腔)。

3.后纵韧带骨化 在MRI上表现为沿椎体后缘的锯齿状黑色信号区。突出的髓核虽久之可以钙化,呈低信号改变,但多位于椎间盘水平,有时与椎骨相连。如髓核脱出游离后钙化,似椎管内异物,但与后纵韧带骨化的与椎体后缘紧密相连不同。

4.硬脊膜下或硬脊膜外血肿 硬脊膜下或硬脊膜外血肿多见于外伤后矢状位硬脊膜下或硬脊膜外梭形肿物,急性期为等或低信号,慢性期为高信号。血肿的范围一般较大,可跨越数个椎体长度。轴位上,呈环状或半环状围绕脊髓或硬脊膜囊,而椎间盘突出是前后的局限性压迫。严重外伤造成的硬脊膜下或硬脊膜外血肿,常并发骨质及脊髓的损伤。

5.术后瘢痕 腰椎间盘术后的MRI表现多样化。椎间盘髓核摘除后即行MRI检查,T1加权影像上可发现在硬脊膜囊的前方,原来椎间盘突出的位置上出现一中等强度的软组织信号,与原来突出的髓核大小相似,并有占位效应。在T2加权图像上,信号增高。术后2~6个月复查时,该软组织明显缩小,信号强度降低,占位征象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