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概述

20世纪50年代,新西兰物理治疗师Robin McKenzie偶然发现而逐渐创立了麦肯基(McKenzie)力学诊断治疗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脊柱伸展和侧方滑动产生间盘移位以及神经根的相对位移减轻或消除髓核突出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松解突出的椎间盘和神经根之间的炎性粘连,从而达到改善和解除疼痛的目的。McKenzie将机械性腰痛分为三大综合征:姿势综合征、功能不良综合征和椎间盘移位综合征,并以此诊断、分类为基础进行针对性治疗。2000年10月Mckenzie先生亲自到北京讲授该项诊疗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该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

麦肯基力学诊断理论认为,不良的坐姿和频繁的腰部屈曲是腰腿痛的易患因素,脊柱后凸(弓背)坐姿可使腰椎处于屈曲位,并使腰椎后方韧带终点过度牵伸。坐位时使腰椎越趋向后凸位,椎间盘内压力就越大,腰椎越趋向前凸位,椎间盘内压力就越小,椎间盘压力过大是造成椎间盘移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屈曲位是造成椎间盘病变的最常见的原因。反复的屈曲易引起髓核向后移位,导致纤维环内层裂隙,椎间盘膨出,纤维环撕裂等一系列病理学改变。

1.3种综合征

(1)姿势综合征(posture syndrome):疼痛仅因正常组织过久地在运动范围终点受牵拉造成脊柱软组织力学变形所致。一旦解除静态力学负荷则疼痛迅速停止。患者多为30岁以下、长期坐位工作、缺乏锻炼者;疼痛部位位于腰椎中线附近,运动不产生疼痛;腰椎运动功能正常,甚至有时还会表现为活动幅度过大;体格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存在。

(2)功能不良综合征(dysfunction syndrome):疼痛是由于脊柱受累节段及其邻近软组织挛缩,进而产生局部力学变形所致,在活动范围终点,挛缩的或粘连的结构受牵拉而产生疼痛。患者多无外伤史,30岁以上、长期处于不良姿势、并缺乏运动者;疼痛一般局限于脊柱中线附近,在活动范围终点发生,渐进性发展,一般不会出现下肢牵涉痛症状(除外神经根粘连情况)。

(3)椎间盘移位综合征(derangement syndrome):疼痛是因椎间隙内在解剖学紊乱和椎间盘移位刺激外部伤害感受器所造成。McKenzie认为脊柱运动时,髓核有移向压力最小区域的趋势,持续不对称的压力可导致髓核处在一个不断增加的离心位置(即离开髓核原有位置)上,这种移位是形成椎间盘性疼痛症状的极重要因素。该综合征与椎间盘病理学改变有直接关系。

患者多为20~55岁、长期存在不良坐姿者;疼痛的发生一般无明显诱因、突然发作;部位可局限于脊柱中线附近,也可放射或牵涉至下肢远端,可同时伴有感觉异常或麻木等症状;疼痛多为持续性疼痛,但症状的加剧和缓解和体位有明显关系,所以当患者进行不同方向的腰椎运动时,若疼痛的位置发生变化或产生下肢放射痛,则要怀疑椎间盘病变;严重病例可能出现明显的运动功能缺失,并可见脊柱后凸变形和侧弯变形。<50岁的患者,椎间盘移位综合征可能是胶状髓核或纤维环过度移位引起。>50岁的患者,椎间盘移位综合征可能是退变的纤维环和纤维化的髓核移位共同引起。

2.椎间盘移位综合征分类 McKenzie将椎间盘移位综合征共分7类,具体分类如下。

(1)椎间盘移位综合征1:L4~5中央或对称性疼痛,偶有臀部或大腿疼痛,不存在脊柱变形。即为间盘正后方移位,无下肢症状。

(2)椎间盘移位综合征2:L4~5中央或对称性疼痛,有或没有臀部和(或)大腿疼痛,伴有腰椎后凸变形。

(3)椎间盘移位综合征3:L4~5水平单侧或不对称疼痛,有或没有臀部和(或)大腿疼痛,不存在脊柱变形。即为椎间盘后外侧移位,疼痛在膝以上。

(4)椎间盘移位综合征4:L4~5水平单侧或不对称疼痛,有或没有臀部和(或)大腿疼痛,伴有腰椎侧凸变形。

(5)椎间盘移位综合征5:L4~5水平单侧或不对称疼痛,有或没有臀部和(或)大腿疼痛,伴有达膝以下的下肢疼痛,不存在脊柱变形。即神经根受压,有坐骨神经痛的症状。

(6)椎间盘移位综合征6:L4~5水平单侧或不对称疼痛,有或没有臀部和(或)大腿疼痛,伴有达膝以下的下肢疼痛,有腰椎侧凸变形。

(7)椎间盘移位综合征7:L4~5水平对称或不对称疼痛,有或没有臀部和(或)大腿疼痛,伴有过度的腰椎前凸变形。由于椎间盘向前移位,因此不会因为神经根紧张而导致膝以下症状,但可有大腿前、后部的牵涉痛症状。腰部可以伸展,但不能屈曲。

3.向心化现象 在治疗中,McKenzie发现部分腰腿痛患者对他新发现的力学治疗方法的反应与患者最远端疼痛部位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即无论近心端症状的最初治疗效果如何,只要外周疼痛早期消失,即为治疗的最佳反应。McKenzie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向心化现象”(centralization)。并明确定义为:作为某一反复运动或某一体位调整的结果,源于脊柱的放射性症状和远端牵涉性症状可减轻并趋向于脊柱中线的近端(图12-27)。一旦确定了导致这一现象的运动方向或体位,该方向的运动或体位即可用于消除放射性和牵涉性症状。疼痛的向心化现象仅在椎间盘移位综合征的缓解过程发生。McKenzie以动态内在椎间盘模型(dynamic internal disc model)来解释向心化现象,认为椎间盘移位综合征中疼痛由髓核移位所致,向心化现象实质是髓核重新恢复至原始位置的结果。

图12-27 向心化与外周化现象

向心化现象是麦肯基技术的特有现象。由于麦肯基技术强调改善症状(向心化)的活动和运动,避免激惹症状(外周化)的活动和运动,故向心化现象存在与否成为此项技术的基础。向心化现象作为正确运动方向的指征是可靠的。如果能出现向心化现象,患者预后可能较好。但同时也不要忽略下肢远端常见的感觉异常等神经症状。一侧的腰痛可能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疼痛部位的改变,例如:右侧腰部的疼痛运动后可能消失,但却可能会出现左侧腰部的疼痛,这是由于过度矫正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