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影像学诊断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除了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要结合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腰椎平片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不仅能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提供依据,而且还能对腰椎的感染、骨肿瘤、强直性脊柱炎、椎弓崩裂及脊椎滑脱等病症作出鉴别。不足之处是对早期的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价值不大,不能对突出的大小、程度作出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正位片上可见腰椎侧弯、椎间隙左右不等宽、椎体偏歪、旋转、小关节对合不良等病症。侧位片腰椎生理前凸明显减小、消失,甚至反常后凸,腰骶角减小,椎间隙前后等宽甚至前窄后宽,椎间隙亦可均匀性变窄,常并发相对椎体边缘的硬化增生。椎体外形的改变有:椎体后下角后翘或磨角样改变,椎体下缘后半部浅弧形压迹,椎体前后缘唇样增生。造影检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符合率较高,可直观地看到突出的部位、程度、神经根受压的情况。但各种造影检查均为侵入性检查,患者较痛苦,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脊髓造影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可靠的方法,侧位像椎间隙水平的脊柱前缘内凹,局部出现蜂腰状或葫芦状狭窄。神经根受压的征象也容易看到。硬脊膜外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硬脊膜外腔,使其显影后以观察硬脊膜外周围骨质、椎间盘等占位性病变。操作简便、安全,神经根显影清晰。椎间盘造影又称髓核造影,间盘变性时,髓核容积增大,显影的髓核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边缘毛糙,后突的髓核常压迫硬脊膜外间隙的造影剂呈细条影,形成向后的凹陷压迹。腰椎CT扫描可识别椎间盘膨出、突出的部位和突出的大小,能显示硬脊膜囊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同时能观察黄韧带、后纵韧带,侧隐窝,椎管和关节突关节的变化。腰椎间盘突出的CT征象有:直接显示突出物;压迫征象,硬脊膜囊和神经根受压变形、移位、消失;伴发征象,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骨赘、小关节突增生、中央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MRI不但能发现突出的髓核,而且对椎间盘的生化状态亦可有所了解。在T2加权图像上,退变表现为髓核与纤维环之间的信号差别消失,信号明显降低。在T1和T2图像上都可显示椎间隙变窄。突出的髓核与原髓核尚保持连续性,在矢状位图像上,生理前凸消失,椎间盘变薄,信号不均。椎间盘突出时突出物超过椎体后缘,呈游离状,突出物的顶端缺乏纤维环形成的线条状信号区,与硬脊膜及其外方脂肪的界限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