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临床应用

三、临床应用

1.多方位快速牵引 该类牵引床主要由控制部分和床体部分组成。控制部分是一台微机和控制箱,治疗的屈曲度数、旋转角度和牵引距离等参数均从微机键盘输入,再由程序转换成图形,显示于荧光屏上。水平牵引、腰椎屈曲和旋转可分别由胸腰板和臀腿板的运动完成,以上三种动作可任意组合也可单独应用。

(1)治疗方法:患者解除腰带,暴露腰部,俯卧于牵引床上,胸部和臀部分别固定于牵引床的胸腰板和臀腿板上,患椎间隙与床的胸腰和臀腿板间隙相对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设置治疗参数,包括牵引距离、屈曲度数、旋转角度。根据临床经验,参数的应用范围如下:牵引距离45~60mm,屈曲度数11°~16°,旋转左右各0°~18°。若选用背伸,度数为-4°。根据我们已治疗的4 000多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经验,屈曲度数不宜过大,以15°内为宜;旋转方向最好是两侧;牵引距离应根据患者的身高、年龄、病情而定;一般来说,女性、身体矮瘦、病情较重者牵引距离稍小,男性、体壮者牵引距离稍大。牵引后患者平卧于硬板床上,腰部腰围制动,卧床5~7d。一般只需1次牵引,若需再次牵引者可于牵引1周后再进行。

(2)牵引后处理及临床疗效:既往认为快速牵引后,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尤其在牵引后8h内一定要仰卧,大小便时也不能下床,卧床休息时间20d至2个月不等。现在认为,快速牵引除使突出物部分缩小外,还可通过纠正小关节功能紊乱、松解粘连、消除神经及周围组织的水肿达到治疗目的,并非牵引当时的“椎间盘复位”,所以无需绝对卧床休息。牵引后为减轻牵引的加剧反应和促进病情的好转,可行骶裂孔注射,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地巴唑和小剂量的地塞米松。腰腿痛重者静脉快速滴注甘露醇以消除神经根水肿。于牵引3d后可加推拿、理疗、针灸、中药熏蒸等治疗。腰部腰围固定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牵引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腰椎的活动度,有利于病情好转,但不宜长期使用,以免造成腰部废用性肌萎缩,引起腰椎不稳。恢复期的患者每天可进行正确的功能训练,增加腰部肌力,加强腰椎的稳定性。

大多数报道快速牵引认为总的有效率在90%左右。该牵引可使疗程大大缩短,方便患者,也为社会节约了卫生资源。

2.慢速牵引 即小重量持续牵引是沿用很久的方法,疗效也是肯定的。慢速牵引包括自体牵引(重力牵引)、骨盆牵引、双下肢皮牵引等很多方法。这些牵引的共同特点是作用时间长,而施加的重量小,大多数患者在牵引时比较舒适,在牵引中还可根据患者的感觉对牵引重量进行增加或减小。

(1)自体牵引:自体牵引(autotraction)也称重力牵引(gravity traction),是利用患者下体重量进行牵引的方法。自体重力牵引时,牵引力是身体的重力,对正常组织顺应性的影响是有限的,不会出现牵引重量不当而造成损伤,对患者来讲,是一种内在的安全性高的牵引疗法。对于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可在自己的病床上牵引,该型床可由病人自己调节床面的倾斜度(图7-2)。对于已出院的患者,可提供给一个如图7-3的牵引架,这种牵引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坚持应用3~12个月。另有一种坐位牵引,见图7-4,患者可在坐位状态下牵引,其支撑部为双侧腰部,用骨盆的重量使腰椎受到牵引。

图7-2 住院患者用的自体牵引床

图7-3 自体牵引支架

图7-4 坐位牵引支架

(2)骨盆牵引:骨盆牵引一般是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胸部和骨盆分别固定于牵引床的头部和尾部,施加一定牵引力后,使腰椎受到牵伸,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图7-5)。国内应用该类牵引方法最多,牵引重量多为体重的70%至超过体重的10%。骨盆牵引的时间与施加的牵引力大小有一定的关系,牵引重量大时,牵引时间要短,牵引重量小时则时间要长,但牵引重量一般不得小于体重的25%。通常每次牵引时间20~40min,每日或隔日一次。骨盆牵引的方法很多,除水平牵引外,还有将床体尾部抬高10°~15°的头低位的牵引,也可在牵引时腰下垫一肾型的垫子。此外,还有仰卧于牵引架上的过伸牵引(图7-6)和屈曲旋转三维慢速牵引。屈曲旋转三维牵引床由电脑监控,各项牵引参数均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等灵活设置,同时又将各项参数设定在最大安全范围内,所以屈曲旋转三维慢速牵引具有疗效好、安全可靠、痛苦小、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有研究表明,当慢速牵引结束后可联合进行电针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参照中医经络理论随症取穴。对症状局限于腰部的患者,以夹脊穴、肾俞、腰阳关、秩边、阳陵泉、环跳为主穴;对伴有下肢疼痛及麻木的患者,沿足太阳经分布区加用承扶、殷门、委中、承筋、承山、昆仑等穴,沿足阳胃经分布区加风市、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穴。此外,慢速牵引结束后亦可进行干扰电治疗、中药熏蒸治疗等。

图7-5 骨盆牵引

图7-6 腰椎过伸牵引器

(3)手法牵引:患者俯卧或仰卧,助手将患者肩部紧紧固定,术者双手握住患者的踝部,身体后靠对躯干施加牵引。取俯卧位患者,则在牵引中试着将脊柱后伸。此种牵引对滑膜嵌顿或小的髓核突出往往有效。另外,也可在手法牵引的同时加以按抖,在患者下胸及髂股部各垫一枕,使下腰部悬空,两端由助手分别牵引患者的上体和双腿,以增宽椎间隙,术者有节律地快速按抖病变节段10~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