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常用腧穴
考察针灸古籍中治疗腰腿痛的腧穴选用特点以及近15年来期刊文献,针灸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腧穴谱非常广泛,共计有170多个腧穴被采用,其中较为常用者有30余个。现简介如下。
1.百会
(1)取法:正坐,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取穴。
(2)解剖特点: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及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及额神经分支。
2.水沟
(1)取法:正坐,在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取穴。
(2)解剖特点: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面神经颊支及眶下神经分支。
3.气海
(1)取法:仰卧,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取穴。
(2)解剖特点:在腹白线上;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1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
4.关元
(1)取法:仰卧,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取穴。
(2)解剖特点:在腹白线上;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2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
5.肝俞
(1)取法:俯卧,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取穴。
(2)解剖特点: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9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9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9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6.肾俞
(1)取法:俯卧,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取穴。
(2)解剖特点: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2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1腰神经后支外侧支,深层为第1腰丛。
7.命门
(1)取法:俯卧,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取穴。
(2)解剖特点:先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8.大肠俞
(1)取法:俯卧,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取穴,约与髂嵴高点相平。
(2)解剖特点: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4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3腰神经后支,深层为腰丛。
9.腰阳关
(1)取法:俯卧,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取穴。
(2)解剖特点: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10.夹脊
(1)取法:俯伏或俯卧,在脊柱区,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
(2)解剖特点:在横突间的韧带和肌肉中。因腧穴位置不同,涉及的肌肉也不同。一般分为3层,浅层为斜方肌、背阔肌和菱形肌;中层有上锯肌和下锯肌;深层有骶棘肌和横突棘突间的短肌。每穴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和静脉丛分布。
11.次髎
(1)取法:俯卧,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取穴。
(2)解剖特点: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布有第2骶神经后支。
12.秩边
(1)取法:俯卧,在骶区,横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取穴。
(2)解剖特点:有臀大肌,在梨状肌下缘;正当臀下动静脉处;布有臀下神经及股后皮神经,外侧为坐骨神经。
13.环跳
(1)取法:侧卧屈股,在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的交点处取穴。
(2)解剖特点: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14.承扶
(1)取法:俯卧,在股后区,臀沟的中点取穴。
(2)解剖特点:在臀大肌下缘;有坐骨神经伴行的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深部有坐骨神经干。
15.风市
(1)取法:侧卧,在股区,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时,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髂胫束后缘处取穴。
(2)解剖特点: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16.委中
(1)取法:俯卧屈膝,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取穴。
(2)解剖特点: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脉;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
17.阴陵泉
(1)取法:仰卧,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2)解剖特点: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18.阳陵泉
(1)取法:仰卧,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取穴。
(2)解剖特点: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19.足三里
(1)取法:仰卧屈膝,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当胫骨前肌上取穴。
(2)解剖特点:有胫骨前肌,外侧为趾长伸肌;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20.丰隆
(1)取法:仰卧,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取穴。
(2)解剖特点:在趾长伸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
21.承山
(1)取法:俯卧,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取穴。
(2)解剖特点:在腓肠肌两侧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则为胫神经。
22.三阴交
(1)取法:仰卧,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取穴。
(2)解剖特点: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23.悬钟
(1)取法:仰卧,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处取穴。
(2)解剖特点: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24.昆仑
(1)取法:仰卧或俯卧,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2)解剖特点:有腓骨短肌;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分布着腓肠神经。
25.太溪
(1)取法:仰卧,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2)解剖特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处有胫神经经过。
26.太冲
(1)取法:仰卧,在足背,第1、2趾骨间,趾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2)解剖特点:拇长伸肌腱的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1趾背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趾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的足底内侧神经。
27.后溪
(1)取法: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处取穴。半握拳,掌远侧横纹头(尺侧)赤白肉际处。
(2)解剖特点:在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布有掌背神经(尺神经分支)。
28.外关
(1)取法: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处取穴。
(2)解剖特点:在指总伸肌和拇长伸肌之间;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
29.合谷
(1)取法: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取穴。
(2)解剖特点:在第1骨间背侧肌中,深层为拇内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近侧正当桡动脉穿向手掌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30.中渚
(1)取法:在手背,第4、5掌骨间,第4掌指关节近端凹陷中取穴。
(2)解剖特点:有第4骨间肌;皮下有手背静脉网及第4掌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