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腰椎牵引

第7章 腰椎牵引

腰椎牵引是治疗腰椎疾病常用的治疗技术。根据牵引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将牵引分为快速牵引和慢速牵引。快速牵引源于“人工拉压复位法”,牵引力大,作用时间短,在三维空间内同时完成多动作组合的多方位牵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基本的动作有:水平牵引、腰椎的前屈和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要根据突出的部位、程度和患者的身体状况来确定治疗参数,常用的参数是牵引距离45~55mm,腰椎前屈10°~15°,后伸5°左右侧屈各8°,左右旋转各13°~18°。牵引后须卧床休息,最好再配合药物和物理治疗。多数患者只需一次牵引,有效率约90%。主要适应于未破裂型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小关节功能紊乱以及腰椎退行性变。其治疗机制可能是缓解肌肉痉挛,增加椎管及椎间管的容积,纠正腰椎小关节的病理性倾斜,使突出物变小,消除神经根无菌性炎症和减轻水肿,松解神经根粘连等。快速牵引的不良反应有腰背酸胀,腹胀腹痛,胸壁挫伤、肋骨骨折,突出物增大,马尾损伤。目前,应用慢速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较为普遍,牵引重量多为体重的70%至超过体重的10%,牵引时间20~30min,每日1次,需多次牵引。适应证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变引起的腰腿痛,急性腰扭伤,腰椎小关节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的初期。治疗机制与快速牵引有相同之处。若应用不当,同样可出现不良反应。

牵引是治疗腰椎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古希腊医圣Hippocrate采用牵引和按压背部的方法治疗腰背痛,祖国医学也用牵引下肢对腰部形成牵引力的方法治疗腰部疾病。20世纪30年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念引入临床,腰椎牵引逐渐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牵引是通过力学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对腰椎施加牵引力,达到制动、缓解肌肉痉挛和调节腰椎后关节微细变化的目的。同时还能恢复腰椎正常生理曲度,调节椎间隙和椎间孔,减轻椎间盘压力,解除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

根据牵引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将牵引分为慢速牵引和快速牵引。慢速牵引的重量为患者体重的30%~120%,每次牵引时间20~40min,需多次牵引,是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快速牵引重量大,为患者体重的1.5~2倍,作用时间短,0.5~2s,多在牵引的同时加中医的正骨手法。此型牵引源于中医的“人工拉压复位”法。近十余年常用多方位牵引,即三维多功能牵引,如图7-1所示为DFQ-600型屈曲旋转牵引床,在治疗时可完成3个基本动作:水平牵引、腰椎屈曲或伸展、腰椎旋转。

图7-1 DFQ-600型屈曲旋转牵引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