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  述

第一节 概  述

经皮将化学药物(包括局部麻醉药、神经破坏药)或物理因素(加热、加压、冷却)直接作用于神经节、神经根、神经丛、神经干和神经末梢的周围,使其传导功能被暂时或永久阻断的一种治疗方法称为经皮神经阻滞疗法,简称经皮神经阻滞疗法。有的神经阻滞疗法的治疗效果与阻滞局部的神经传导无关,而是因为注射到局部的药物消除了局部的病灶,此时可将该疗法称为注射治疗。

经皮阻滞疗法可以在短时间内用较快的速度将药物准确送达到病变部位,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止痛效果明显可靠;②对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③治疗范围及时,可选择性强;④不良反应小;⑤疗效与操作技巧关系密切等。

作用机制:①阻断痛觉神经传导通路。②调理引起疼痛的恶性循环。局部疼痛经感觉神经传入脊髓,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肌肉痉挛或血管平滑肌收缩,引起组织缺血缺氧、代谢产物堆积,从而导致致痛物质增多,使疼痛加重,形成恶性循环。经皮阻滞可阻断此恶性循环,促使疼痛减轻。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④消除局部无菌性和免疫性神经炎症。⑤改善患者情绪,调整心理状态。

经皮阻滞应根据疼痛的性质、疼痛的部位和阻滞的目的选用不同的药物组合,切忌将多种同类药物特别是中草药提取剂一并注射。常用阻滞药物如下。①局部麻醉药物:常选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②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作用为消炎、消肿、松弛组织粘连、止痛等,常选用地塞米松(局部吸收快、作用时间短、对组织无刺激)、醋酸曲安舒松(局部吸收慢、维持时间长、对组织轻度刺激)、醋酸氢化泼尼松(混悬液不用或少用,水溶液可考虑应用,对组织较强刺激)等;③维生素类药物:常选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④破坏神经传导功能药物:常选用无水乙醇、苯或酚等。

该疗法属于侵入性治疗,具有一定风险性,因而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项:①定位准确,严格消毒;②严格控制药物用量及注射速度;③注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生命体征;④抢救用品应放置在方便的部位;⑤穿刺时应取得患者合作,避免患者突然移动身体而致折针、损伤或定位不准等。其他注意事项将在各节中指出。

禁忌证:穿刺部位皮肤及深层组织有感染病灶;不能合作,包括精神失常者;有严重出血倾向、凝血功能异常者;呼吸功能不全或有严重肺部疾病者;巨大肿物、骨折脱位、畸形、肿瘤、血肿;局部麻醉药过敏;穿刺部位解剖位置不清或异常、体表标识不明;低容量血症者,不宜施行椎管及椎旁阻滞等。

临床常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神经阻滞的方法主要包括:硬脊膜外腔阻滞、骶管阻滞、椎旁阻滞、椎间孔阻滞、腰大肌肌沟内阻滞、侧隐窝阻滞、椎间关节阻滞等。现将常用的几种方法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