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毫针
2025年08月10日
一、毫针
临症时,首先应该选择适当体位,以便于正确定位取穴和顺利进行针刺操作,临床以侧卧屈膝和俯卧位常用。其次要根据患者的胖瘦、体质、病情、所取腧穴以及年龄、性别等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一般以长短1~3.5寸、粗细28~30号常用。在确定腧穴并常规消毒后针刺。
进针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常用指切、夹持、舒张、提捏等法进针,或单手进针。操作中,要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尤其是腰臀区腧穴,以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在进针后,根据病情施以一定的手法,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两者既可单独使用,又可联合运用,并可适当配合循、弹、刮、摇、飞、颤等辅助手法,发生有序刺激,使针刺入腧穴后产生有序的经气感应,即所谓“得气”。在患者常表现为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甚或沿经传导扩散、阳性循经感传等。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直接关系针刺效果,临床上一般得气迅速,疗效较好。
在得气的基础上,根据疾病辨证,选择适宜的针刺补泻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在临床上为了使针刺产生补泻作用,创造和总结了不少经典针刺补泻手法。临床常见有捻转、提插、疾徐、迎随、开合、呼吸等单式手法,并有序地相互配合应用,形成了烧山火、透天凉等诸多复式手法。
为加强针刺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针刺入腧穴行针后,常常将针留置腧穴内。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急性期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一般情况下以留针20~30min为宜,在留针时最好每10min做间歇性行针30~60s。
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针慢慢提至皮下,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出针后患者休息片刻,清点针数,以防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