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法方药

三、治法方药

治疗方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有内服药,又有外用药。内服药有汤剂、药酒、中成药;外用药有膏药、擦剂、洗剂、熏剂等。

(一)内服中药

1.辨证论治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疗效,但临床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药(方剂、中成药、外用药等)非常多。在治疗时必须根据不同病情,针对病情的寒热虚实和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辨证选方,辨证选药,始终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首先要分辨虚实。实证发病多急,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及瘀血的不同,而分别论治。虚证多为慢性反复发作,属于肾亏,治宜温补肾气。由于肾虚容易感受外邪,而邪气久留,又宜伤肾,因此,临证还须虚实夹杂的情况,治宜祛邪扶正,在邪去之后,还应调摄肾气,才能巩固疗效。辨证施治是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和特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主要分为以下4个证型。

(1)寒湿证

证候: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虽静卧也不减轻或反加重,或向一侧臀部及下肢走窜,畏寒喜暖,遇阴雨天气疼痛加重,舌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治法:祛寒行湿,温经通络。

方药:甘姜苓术汤或独活寄生汤加减。

加减:疼痛剧烈,畏寒重者,加制附子、制川乌、制草乌。痛久不愈,加续断、狗脊。筋脉拘挛者加伸筋草、鸡血藤。痛处游走不定,或关节疼痛,兼有风邪者,可用独活寄生汤化裁(羌活、独活、秦艽、当归、牛膝各12g,肉桂、川芎各6g,木瓜、川续断、防风、乳香、威灵仙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湿热证

证候:腰部胀痛,伴有热感或灼热疼痛,热天或雨天加重,或腰痛阵作,抽掣窜走至臀部及下肢,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方药:加味二妙散(苍术、黄柏、木瓜、怀牛膝各12g,薏苡仁、忍冬藤各30g,防己、木通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加减:疼痛剧烈,加乳香、没药。口渴心烦,加石膏、知母、生地黄。肢体肿胀者,加茯苓、泽泻、车前子。

(3)瘀血证

证候:腰痛连腘,如割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轻则俯仰不便,重则因疼痛剧烈而不能转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活络效灵丹化裁[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各12g,川芎、延胡索(元胡)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加减:胸胁胀痛者加柴胡、制香附。畏寒肢冷者加制川乌头、制草乌、桂枝。久病者加水蛭、土鳖虫(土元)。疼痛重者,加牛膝、土鳖虫。夹有风湿者,加独活、威灵仙、秦艽。有肾虚者加续断、杜仲、怀牛膝。

(4)肾虚证

证候:腰部酸软而痛,腿膝无力,劳累加重,休息或卧床则减轻。偏于阳虚,则少腹拘急,面色白,手足不温,舌淡,脉沉弱。偏于阴虚,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补肾固腰。阳虚兼温肾,阴虚兼滋阴。

方药:偏阳虚者用右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偏阴虚者用左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甲胶)。

加减:腰痛日久不愈,并无阳虚或阴虚症状者,一般属于肾虚,可服用青娥丸补肾壮腰。

2.分期治疗

(1)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期或急性期,中药以抗炎消肿、祛风散寒、镇静止痛为主。选用乌头汤加减(麻黄9g,川乌头9g,黄芪15g,白芍9g,炙甘草9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在疾病的恢复期应以养血荣筋,舒筋通络为主,可选用舒筋活络汤(羌活6g,防风9g,荆芥6g,独活9g,当归12g,续断12g,青皮5g,牛膝9g,五加皮9g,杜仲9g,红花6g,桃仁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疾病后期:①久病不愈,瘀血阻络、疼痛不止者,宜选用身痛逐瘀汤(桃仁9g,红花9g,当归9g,五灵脂9g,制香附9g,秦艽9g,羌活9g,牛膝9g,没药6g,炒地龙6g,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②病程日久,肝肾不足,腰腿痛时轻时重,畏寒肢冷者,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9g,桑寄生30g,秦艽15g,防风15g,当归15g,赤芍15g,杜仲15g,牛膝15g,茯苓15g,党参15g,细辛6g,肉桂3g,川芎9g,生地黄15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③病程日久,肝肾虚弱者,宜活血通络、壮腰健肾,选用补肾壮筋汤(熟地黄12g,当归12g,牛膝10g,山茱萸肉12g,茯苓12g,续断12g,杜仲10g,白芍10g,青皮5g,五加皮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经方治疗 经方是古人经验和反复实践传承下来的,是历经临床验证疗效可靠之方。使用经方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用,有时用一经方,有时是二三经方合用,有时又是经方化裁,只有师古而不泥古,师古而有创新,才能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常用的经方如下。

(1)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功效: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止痹痛。

药物组成: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白芍、川芎、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甘草、肉桂心。

临床应用:临床上广泛应用治疗关节炎及腰腿痛。叶树强认为应用本方可使风邪得祛,气血得充,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应用本方配合牵引治疗住院患者196例,经5~8周治疗,治愈158例,好转15例,治愈率为80.61%。方药:独活15g,桑寄生30g,杜仲12g,牛膝12g,细辛3g,秦艽12g,茯苓12g,肉桂1.5g,防风12g,川芎9g,党参12g,甘草6g,当归12g,白芍9g,熟地黄15g。加减:痛甚加白花蛇、制川乌头、地龙、红花;湿热重,正虚不甚去熟地黄、芍药、党参,加防己、苍术、黄柏、生薏苡仁;气滞血瘀偏重,正虚甚至郁而化热者,去党参、细辛、肉桂、熟地黄,加桃仁、红花、田七、木通、黄柏等。亓英国等以独活寄生汤为主方:独活30g,桑寄生15g,杜仲9g,牛膝9g,细辛3g,秦艽6g,茯苓6g,肉桂9g,防风6g,川芎6g,人参6g,当归6g,芍药6g,干地黄6g,甘草6g。寒湿者合肾着汤加减;湿热者加栀子、泽泻、木通;瘀血者加桃仁、红花、没药;肾阳虚辅以右归丸加减;肾阴虚辅以左归丸加减。上药每日1剂水煎服,15剂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不进行其他治疗。

(2)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药物组成:秦艽、当归、桃仁、红花、乳香、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羌活、甘草、川芎、没药。

临床应用:刘晓东等认为活血化瘀药物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或减轻神经根的刺激而使症状减轻、消除。药用身痛逐瘀汤加减:秦艽6g,川芎12g,桃仁18g,红花12g,羌活6g,当归18g,没药12g,五灵脂12g,香附6g,牛膝18g,地龙12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3例,2周后评定疗效。结果治愈率26.0%,总有效率91.3%。

(3)活络灵效丹(《医学衷中参西录》)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药物组成:丹参、乳香、没药、当归

临床应用:汪雨田认为腰腿痛的病因病机是气血凝滞,经络不通。用活洛效灵丹合乌头汤治疗坐骨神经痛144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经45~75d治疗取得较好效果。药用:当归12g,丹参20g,制乳没各6g,蜈蚣2条,制川乌10g,赤芍15g,川牛膝10g,独活10g,生黄芪30g,地鳖虫10g,生姜3片,红枣7枚。加减:气虚重用黄芪;血虚者加赤芍;肾虚者可加仙灵脾、鹿衔草;疼痛剧烈加重乳没、白芍,并可增加广地龙、蕲蛇等虫类药物;重着沉困,苔腻者加生薏苡仁、苍术;湿热明显去制川乌头,加忍冬藤、黄柏。

(4)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功效:养血活血,祛瘀通络。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临床应用:白兰萍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以瘀血为主,兼有肾虚,应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27例,1周后症状明显改善,3周后均达临床治愈。方药: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三七10g,杜仲10g,川续断15g,牛膝10g,制乳没10g,蜈蚣2条。加减:痛甚加延胡索10g,下肢肿痛明显加鸡血藤20g,宣木瓜15g。刘艳娟等则用桃红四物汤加减,配合耳穴贴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0例,结果治愈24例,好转43例,总有效率96%。

(5)乌头汤(《金匮要略》)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药物组成:乌头、麻黄、芍药、黄芪、甘草、蜂蜜。

临床应用:潘密认为乌头汤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除湿,温肾壮阳之功效,可疏通经络,改善循环,迅速有效地解除腰腿痛,符合“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应用乌头汤加味配合推拿治疗病程在3年以上者118例,经1~4周治疗,结果治愈78例,好转30例,无效10例,有效率91.5%。方药:炙麻黄7.5g,芍药15g,黄芪20g,甘草10g,川乌头8g,服药1h后配合点穴及推拿治疗。

(6)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功效: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药物组成:当归尾、川芎、黄芪、桃仁、红花、地龙、赤芍。

临床应用:补阳还五汤作为通补兼施之方,临床报道较多,并有较多实验报告。李为安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劳作损伤致瘀血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为主要病因病机。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30例,药用:黄芪30g,当归15g,赤芍10g,川芎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10g,制乳没各10g,土鳖虫10g,川牛膝30g,川续断10g,桑寄生10g,延胡索30g。加减:脾胃虚加党参、白术;失眠加珍珠母、酸枣仁。服药10~45剂后治愈25例,治愈率83.3%,总有效率93%。

(7)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功效:温里助阳,祛寒止痛。

药物组成:麻黄、熟附子、细辛。

临床应用:王衍全等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不但适用于肾阳不足,风寒湿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于肾阴不足者,或兼外伤等,加减化裁均可取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药用麻黄10g,细辛3g,制附子10g,怀牛膝12g,鸡血藤30g。加减:肾阳虚甚用附子可加量至30g(先煎);肾阴虚加知母12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风湿、放射痛明显者加苍术10g,黄柏10g,萆薢30g。每日1剂,治疗4周,结果优占22.5%,良占46.2%。

(8)牵正散合芍药甘草汤(《杨氏家藏方》和《伤寒论》)

功效: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药物组成:白附子、僵蚕、白芍、甘草、全蝎。

临床应用:曾涛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病程日久则虚实互见,正虚以肝肾为主,邪实以风邪为先。牵正散合芍药甘草汤合用治疗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药用白附子(先煎)10g,僵蚕10g,白芍12g,炙甘草12g,全虫5g。加减:瘀重者加三七粉(冲)3g,土鳖虫10g;寒湿者加五加皮10g,薏苡仁30g;肾阳虚加肉苁蓉15g,杜仲15g,鹿衔草15g,巴戟天12g;肝肾阴虚加龟甲30g,枸杞子15g。每日1剂,15d为1个疗程。经1个疗程治疗16例,2个疗程治疗34例,3个疗程治疗10例,结果治愈45例,好转3例,未愈3例,治愈率达75.0%。

(9)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麻黄、白术、知母、防风、炮附子、生姜。

临床应用:李国中采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合逐痰通络汤化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药用桂枝10g,白芍30g,附片10g,白术10g,防风10g,牛蒡子15g,僵蚕10g,制南星10g,白芥子10g,地龙10g,川牛膝15g,威灵仙15g,丹参10g,黄芪30g,防己15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同时配合骶管注射[生理盐水30ml,泼尼松龙(强的松龙)100mg,2%利多卡因5~10ml,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121mg],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率为91%,总有效率为97%。

临床除上述治疗选用的方剂外,还常用下列方剂。见表15-2。

表15-2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他常用中药方剂

(续 表)

4.经验方 临床上许多学者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结合自己临床用药经验,采用自拟方治疗本病。如姚共和运用海马全蝎汤[海马、全蝎、炙土鳖虫、牛膝、炮穿山甲(代)、木瓜、蜈蚣];杨恒宪自拟益肾定痛汤(补骨脂、狗脊、续断、杜仲、桂枝、白芍、细辛、怀牛膝、丹参、鸡血藤、伸筋草);张姚苹自拟通痹止痛汤(牛膝、木瓜、独活、秦艽、桑寄生、白芍、当归、桂枝、细辛、杜仲;病程长、疼痛剧烈者,加制川乌、制草乌、威灵仙;下肢麻木者,加地龙、全蝎、鸡血藤)等均收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5.药酒治疗 药酒以酒为溶媒,能溶解出中药中的生物碱、苷类、鞣质等多种有效成分,其药物浓度较水煎剂高,同时药酒借酒的辛温行散和引经之性,增强活血通络、温补机体的作用。由于药酒可以根据饮酒人的体质、病情等情况辨证选药,针对性强,疗效可靠,特别适用于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痛等症。只要注意饮酒禁忌,不超量饮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适当选用。

鹿龙药酒:鹿筋、地龙、牛膝、枸杞子等药置于配好蜜酒中按酒冷浸法制备,每次饮15~20ml,每日3次,7d为1个疗程。

腰腿痛宁酒:威灵仙40g,独活30g,桑寄生30g,秦艽30g,制川乌30g,穿山龙20g,防己20g,黄芪20g,当归20g,白芍20g,续断20g,杜仲30g,川牛膝20g,川芎20g,丹参20g,红花15g,土鳖虫20g,虎杖20g,木香15g,细辛15g,甘草15g。将上述药物切成薄片或碎断,放入适宜的容器中,加入44度白酒,药与酒比例为1∶7。采用温浸法,保持温度在40~50℃,密闭浸泡15d,滤出浸液,压榨残渣,浸液与压榨液合并,静置7d,过滤,加适量白糖调味,分装即得。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血,强筋壮骨,消肿止痛。每次20~30ml,每天3次,15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重症者3个疗程,治疗期间患者应卧床休息并停用其他药物。不良反应有胃部不适、恶心、头晕等,一般不影响治疗。对于老年人或不能饮酒者,可以减量或少量多次服用。孕妇禁用。

6.名医经验

高诚宗:四川省著名中医高诚宗主任医师治疗腰腿痛体会颇多。他认为腰腿痛的发生主要与气机阻滞、气血失和相关。治以疏肝理气为先,重用理气之品,常选用青木香、香附、厚朴、木通。腰骶大腿部的刺胀攻窜疼痛者,以秦艽、浙贝母入筋透骨,舒筋活络而定疼痛。对伴有胸胁脘腹胀气者又加以槟榔、木香、郁金、枳壳、瓜壳。对局部皮下、肌内腿筋膜能触摸到肿块瘀结等有形之物则加入牡蛎、乳香、没药。瘀血见症明显者加入三七、血竭。对伴有骨质增生者,尤喜选用刺蒺藜、威灵仙、鸡血藤合用。高诚宗治疗腰腿痛强调因地因时因人而异,辨证用药,对辨为风寒湿或湿热流注经络阻闭气血者,治以祛风除湿通络,常选用木通、泽泻、羌活、防风、桑枝、伸筋草、威灵仙、牛膝、苍术、姜黄。对湿热重者,常加入黄柏8~10g,并择用金钱草、黄连、地骨皮、栀子、白鲜皮、赤芍、牡丹皮。另外高诚宗多看重肾阴,认为肾阴不足,骨髓空虚是慢性腰腿痛及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只有培育肾阴肾精、肾府充实才能巩固疗效,根治本病。临证遣方用药多用喜用养阴之品。常选的药物有生地黄、玄参、麦冬、天冬、花粉、知母,用其清热以存阴,并佐牛膝、续断、巴戟天、杜仲补肾,山药、石斛、玉竹、太子参补益脾胃,酸枣仁、鸡血藤、白芍养肝柔肝。为缓和方中寒凉药物的药性,缓急止痛,甘草的用量多在15g。

姚共和:湖南中西医结合专家、博士生导师姚共和教授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见解独特。姚教授认为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补肾为主,祛瘀为要。肾虚腰惫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基础,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表现为肾虚、瘀血、寒湿、湿热等不同的证候,但总以肾虚为病理基础,治疗用药当以补肾为主。正如《景岳全书》云:“腰者肾之府,……凡病腰痛者,多由真阴不足,最宜以培补肾气为主。”腰椎间盘突出症筋络血瘀或由劳损外伤所致有形之瘀,或为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无形之瘀,可以变生他证,治当祛瘀以通利经络,使气血流通,邪有出路,以免生变。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治疗原则“总以补肾助真元,宣通经络,使气血流通,则痹自已”(《类证治裁》)。姚教授创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专方海马全蝎丸,其用药,抓住腰椎间盘突出症肾虚腰惫、筋络血瘀两个基本病理环节,确立补肾壮腰、祛瘀通络的基本治法,直中病理本质,充分体现了姚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用药特点:其一,补肾宜用血肉有情之品,腰突症的肾虚腰惫是增龄积累所致,草本类补肾药恐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起到补益效果,当选用海马、鹿茸等血肉有情之品,补肾的功效更精、更专。其二,祛瘀重用发散走窜之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血瘀证位置深在,尤其是病程较久者,邪气久羁,深入筋骨,瘀血凝滞不行,变生痰湿瘀浊,经络闭塞难通,不是一般活血和营养之品所能宣达,必借发散走窜之品,搜剔经络,祛除深伏之邪。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类的秦艽、羌活、独活,虫类药物的土鳖虫、蜈蚣、全蝎等为常用之品。由于虫类药品多温燥,应配伍养血滋阴之品制其偏性;还应配伍引经之药如牛膝,引药力达到腰腿,提高疗效。

丁锷:安徽丁锷教授将本病分为血瘀气滞、风寒湿邪、气血亏虚、肝肾亏虚4种类型,其中血瘀气滞型药用枳壳、桃仁、红花、牛膝、赤芍、地龙、木通、土鳖虫、全当归、陈皮、三七、延胡索,方中重用枳壳以发挥破气行瘀之功。风寒湿邪型药用威灵仙、细辛、制川乌、制草乌、陈皮、牛膝、蔓荆子、半夏、茯苓、土鳖虫、川芎、肉桂、甘草,方中重用细辛以增强温化寒湿之力。气血亏虚型药用黄芪、党参、山茱萸、枳壳、白术、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川芎、茯苓、白芍。肝肾亏虚型药用桑寄生、续断、鹿角胶、杜仲、山茱萸、五加皮、独活、枳壳、当归、陈皮、甘草、细辛。

何振辉:广州何振辉教授强调临床诊断分型,创制了大回环手法及补气通络方药。何教授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急性期,或施手术、手法后,局部组织炎症、水肿明显,中药用《伤科补要》之和营止痛汤加减治疗,由赤芍、当归尾、没药、木通、续断、甘草等组成,水煎内服,同时限制脊柱的负重活动。3~5d用补气通络胶囊口服(自拟方,由人参、黄芪、丹参、当归、川芎等组成,具有补气生肌、活血通络作用),以促进受压神经功能恢复。并主张适当使用甘露醇(急性期)、维生素B族、消炎止痛等药物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许鸿照:江西许鸿照老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张采用综合治疗,有效率达95%以上,优良率为70%~80%,综合疗法应为首选疗法。综合疗法可概括为全身疗法和局部疗法两大类:全身疗法有辨证内服中药、脱水疗法、营养神经、消炎止痛、卧床休息、功能锻炼等;局部疗法有牵引、推拿、针灸、小针刀、封闭、理疗、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洗、腰围支具法等,各种疗法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急性期应卧硬板床休息,慢性期应适当进行功能锻炼,预防神经根粘连,增强腰背肌的力量,提高应激能力。内服中药应辨证施治,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益痹通督、舒通经络、祛除风湿等治法,可消除神经根的充血水肿、炎症,从而收到止痛效果。综合疗法虽然疗效满意,但对那些突出较多,症状严重,经非手术治疗3周无效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张建福:河南张建福教授通过对2 500余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在诊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重视体格检查,衷中参西,采用综合疗法,在手法治疗后,进行骶管注射,使受压的神经根炎性水肿减轻,同时采用自拟经验方腰腿痛胶囊口服,起到蠲痹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实验研究表明该药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

7.常用中成药 由于中成药携带和服用方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常常使用。常用中成药,见表15-3。

表15-3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中成药

(续 表)

(二)外用中药

1.敷擦类 将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等药物,放置于布袋或特定袋子中制成。外敷药袋主要外敷于患处局部,通过温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达到祛风散寒,温经止痛的目的。如寒痛乐、热敷灵等。外擦剂可直接涂擦或喷洒于患处,一方面药物可直接吸收,另一方面通过反复摩擦,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的吸收,达到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抗炎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的如红花油、骨友灵喷剂、伤痛一喷灵等。另外,可以将中药药渣装袋进行湿热敷,也可以将中药(生川草乌、乳没、独活、红花等)研末用乙醇(酒精)调敷于患处,加强止痛作用。

2.膏贴类 膏贴药是临床治疗寒湿痹痛的常用药物剂型。将祛风寒、养血活血通络之品提取或将此类药物煎熬去渣后,加适当的基质或药物,涂布于布或纸等材料上,贴敷于皮肤,药物的有效成分可被皮肤缓慢吸收,持久发挥疗效。常用的有:镇江膏、东方活血膏、麝香壮骨膏、追风膏、伤湿止痛膏、狗皮膏等。但应用膏贴药时,要注意辨证用药,同时要了解病人对此类药物有无过敏反应,孕妇禁用。

3.熏蒸类 形式多样,常用的有以下4种。

(1)中药(沙)袋熏蒸:将药物(红花、乳没、木瓜、防风、生川草乌、干姜、细辛各30g,马钱子10g)粉碎,装入布袋放入锅中熏蒸30~60min,取出放在患处热敷,温度以能忍受为度,药凉后取下,每日1次。

刘宝铭等以中药熏蒸、湿敷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5例。方药组成:当归、狗脊、宣木瓜、伸筋草、骨碎补、丹参、桂枝、桑寄生、透骨草、五加皮、红花、羌活、独活、威灵仙、寻骨风、制川乌、制草乌、秦艽、防风、千年健。煮沸15min后,熏蒸15min,湿敷15min,每日2次。结果总有效率96.4%,神经根性疼痛消除时间平均为(9.7±2.2)d。

(2)中药熏洗或温泉浴将中药(生川草乌、透骨草、羌活、独活、红花、五加皮、细辛各30g)煎后,放入浴盆加热水熏洗患处,以全身出汗为宜,每日1次,每次30min。还可以用中药温泉浴治疗:中药(当归、黄芪、红花、川芎、川乌、羌活各10g,透骨草、川牛膝、威灵仙、苏木、海桐皮各15g,白花蛇1条)加陈醋100ml,浸泡30min,文火煎30min,滤出液备用。温泉水温38~40℃,每日用上药300ml,放入浴盆内,浸浴30~50min,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熏洗要注意:传染病禁用,高热、水肿、体弱及孕妇慎用;由于熏洗出汗较多,要多补充水分和维生素。

(3)中药离子导入和渗透:用中药(桃仁、干姜、防风、伸筋草、透筋草、杜仲、乳香、赤芍、红花、桑寄生、威灵仙、没药、鸡血藤各50g)加水浸泡1d,煎30min,滤出液备用。取药加温40℃左右,浸湿药垫,放置病变部位,直流电离子导入仪阳极接浸湿药垫上,阴极置于对应部位的另一药垫,接通电源进行电渗治疗,调节电流强度,至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日1次,12d为1个疗程。

(4)中药保留灌肠:直肠给药有直接,局部药物浓度大,吸收迅速,减少了药物对肝脏和胃的损伤,延长了药物作用时间等优点。药物组成: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2g,杜仲12g,川续断12g,牛膝12g,桑寄生12g,香附10g,红花10g,鸡血藤30g,延胡索(元胡)12g,白芍12g,生薏苡仁30g,泽漆12g,全虫6g,蜈蚣3条,甘草6g。操作方法:将以上药物浓煎成150~200ml,药温36℃,每晚睡前排空大便,患者取膝胸卧位,露出肛门,臀部可略抬高,然后用1次性肛管插入肛门直肠内14~18cm,缓缓推入,2~3min推完。抽出肛管,用便纸压迫肛门数分钟,以助患者保留药液,至次日黎明排出,10d为1个疗程,中间相隔2d,再用第2个疗程。保留灌肠完成后,再以中药渣用布包裹,热敷相应患椎部位,待凉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