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肌力训练

三、肌力训练

肌力是肌肉在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以肌肉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量来表示。影响肌力大小的因素有肌肉的横截面、肌纤维的走向及与肌腱长轴的关系、肌肉收缩的初长度、支配肌肉的神经元,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杠杆作用等。肌力训练的目的主要是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肌肉功能、预防各种骨关节疾病及术后肌肉萎缩、促进肌肉功能恢复等。肌力训练的原则包括:①阻力原则,阻力的施加是增强肌力的重要原则。无阻力状态下的训练,则不能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阻力可来自肌肉自身的重量及肌肉在移动过程中所受到障碍的大小或纯粹的外加阻力等。②超量负荷原则:又称过量负荷原则。即训练时运动必须超过一定的负荷量和保证超过一定的时间。训练只有满足一定的强度、持续时间、频率、一定的训练间期和根据肌肉的收缩方式选择相对应的训练方法等条件,才能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③适度疲劳的原则:是控制超常负荷不至于过度的一个主观限制指标。如果训练时间足够,而患者又自愿,训练应持续到感到疲劳为止,在训练中间最好不休息,这样训练效果更好。训练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出现过度疲劳,一旦出现过度疲劳应停止训练。过度疲劳表现为:运动速度减慢、运动幅度下降、肢体出现明显的不协调动作或主诉疲乏劳累。训练时要特别注意掌握适宜的训练频度,尽量使后一次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训练间隔太短,肌肉疲劳尚未恢复,继续训练将加重疲劳;间隔时间太长时,超量恢复已消退,就无从积累而达到使肌肉收缩力量增强。④循序渐进与个体化原则:训练过程中根据肌力的大小逐渐增加负荷,让肌肉有一定的适应过程。训练时还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肌群分布特点,实施个体化训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