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治疗技术

二、基本治疗技术

1.治疗技术1——俯卧位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双上肢放于躯干两侧,头转向一侧,全身放松,维持5~10min。在这一体位腰椎自动地处于一定的前凸角度。此体位是患者自我治疗的第1步。

2.治疗技术2——俯卧伸展位(图12-28) 患者在俯卧位的基础上,双肘于双肩下屈曲,双前臂支撑于床面,撑起上半身,而骨盆和双下肢仍贴于床面,维持5~10min,注意让腰部有意下陷。在这一体位腰椎前凸自动地增加。技术2是技术1的升级,急性期患者不能耐受此体位时间太长,可间歇进行。

图12-28 俯卧伸展位

3.治疗技术3——卧位伸展 患者在俯卧位的基础上,双上肢于双肩下进行推起动作,使上半身在双上肢伸直时获得最大撑起,而骨盆以下的下半身仍贴于床面。这一动作可反复进行10次,最后1次达最大伸展范围,可在终点位置维持数秒。

4.治疗技术4——皮带固定的卧位伸展(图12-29) 皮带固定于将要伸展的节段处或节段下,防止骨盆和腰椎离开治疗床面,再进行如治疗技术3的动作。皮带也可以被其他重物代替。

图12-29 皮带固定的卧位伸展

5.治疗技术5——持续伸展(图12-30)

患者俯卧位于可调节的治疗床上,将治疗床的头端逐渐调节伸起,5~10min抬起3~5cm,到最大伸展角度时维持2~10min。治疗结束时床头缓慢恢复到水平位。此体位使患者在可耐受的前提下完成被动的持续伸展。

图12-30 持续伸展

6.治疗技术6——站立位伸展(图12-31) 患者分足站立,双手置于腰际后部;将双手作为支撑,腰椎尽可能向后伸展至最大位置。这一动作可反复进行。治疗作用同卧位伸展,但急性期疗效不如卧位伸展。

图12-31 站立位伸展

7.治疗技术7——伸展松动术(图12-32) 患者如治疗技术1俯卧位,治疗师站于患者一侧。治疗师双手交叉将双手手掌置于相应腰椎节段的横突。对称地轻柔施加压力并随即快速地放松,但治疗师的手掌仍贴于患者皮肤。这一动作可反复进行,并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和疼痛的改变情况,每一次施加的压力较前一次略大一些。一般可行10~15次。此治疗技术适合腰部症状位置双侧对称,自我治疗技术不能缓解症状时应用。

图12-32 伸展松动术

8.治疗技术8——伸展手法(图12-33)患者如治疗技术1俯卧位,治疗师站于患者一侧。治疗师选择受累节段,将双手如治疗技术7放置于患者腰椎两侧(这一手法是治疗前的试验程序)。若可继续进行,治疗师借助身体下倾力量向患者腰椎缓慢施压直至患者感到脊柱绷紧。然后用一高速的推压产生一短促的震颤,并随即快速地放松。

图12-33 伸展手法

9.治疗技术9——伸展位旋转松动术患者和治疗师的位置如治疗技术7。改良伸展松动术,将压力首先施加于相应节段一侧的横突,然后再施加于对侧横突,以获得摆动的效果。每次椎体向施压的对侧旋转。此治疗技术适合腰部症状位置双侧不对称或仅有单侧症状时,自我治疗技术不能缓解症状时应用。

10.治疗技术10——伸展位旋转手法

患者如治疗技术1俯卧位,治疗师站于患者一侧,选择需要矫正的节段。治疗师双手如治疗技术9放置于患者腰椎两侧,以进行手法前的试验程序,获得需要手法治疗为何侧、何一方向的信息,然后将一手置于确定节段的横突,另一手置其上加强作用,借助身体下倾力量缓缓施压,用突然的高速的推压产生短促的震颤,并随即快速地放松。

11.治疗技术11——屈曲位旋转松动术(图12-34) 患者侧卧位,治疗师站于患者下肢端,面朝床头。治疗师近患者手推压患者侧卧位时上方侧的肩部,并使该肩部固定于床面,治疗师另一手将患者双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并用大腿支持患者双踝,使患者双下肢达到最大程度的屈曲。此时患者腰椎处于后屈和旋转位。

图12-34 屈曲位旋转松动术

12.治疗技术12——屈曲位旋转手法在治疗技术11的基础上,用一突然的高速推压产生一短促的震颤,使患者腰椎达到更大程度的屈曲和旋转。

13.治疗技术13——卧位屈曲(图12-35) 患者仰卧位,双足平踏于床面,双膝、双髋屈曲约45°。双手扶握双下肢,过度加压使双膝、双髋获得更大程度的屈曲,在终点时双手用力下压,随后放松,双足回复到起始位。这一动作可反复进行,但在前2次时动作要轻柔,后2次达到最大的屈曲范围。

图12-35 卧位屈曲

14.治疗技术14——坐位屈曲(图12-36) 患者坐位,双下肢分开,腰椎向前屈曲,双手向下及地,或双手向下扶握双踝。这一动作可反复进行。

图12-36 坐位屈曲

15.治疗技术15——站立位屈曲(图12-37) 患者分足站立,双足间距30cm,腰椎向前屈曲,双手向下扶握双侧小腿胫前部达最大限度。这一动作可反复进行。

图12-37 站立位屈曲

16.治疗技术16——-跨步站立位屈曲(图12-38) 患者单腿站立;将另一腿的髋、膝关节屈曲近90°,足踏于一凳子上。在站立的下肢保持垂直的情况下,腰椎向前屈曲,双肩尽可能靠近踏于凳子的下肢膝部,双手扶握该下肢的踝部。这一动作可反复进行。该治疗技术产生了非对称的屈曲应力,应用于患者站立位屈曲有脊柱侧突时,屈曲时脊柱向左突出,抬起右侧下肢。

图12-38 跨步站立位屈曲

17.治疗技术17——侧方偏移的矫正(图12-39) 患者站立位,双足分开30cm,治疗师站在患者偏移侧,将患者该侧的肘关节屈曲靠在胸侧壁上。治疗师双上肢环绕患者躯干,双手交叉置于患者骨盆边缘,用肩部抵住患者屈曲的肘关节,前推患者的胸壁,同时双手回拉患者的骨盆。作用于患者躯干上下的对抗力使得脊柱侧弯畸形减轻。如果有可能,则可以轻度过度校正。

18.治疗技术18——侧方偏移的自我矫正(图12-40) 治疗师与患者面对面的站立,治疗师一只手置于患者偏斜侧的肩部,另一只手置于对侧的髂嵴。治疗师双手相向用力以校正侧方偏移。注意保持双肩与地面平行,双足跟不离地,双膝关节伸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