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史》序

《鲁国史》序

杨向奎

通论中国古代文化之发展,虞夏以后,至于春秋战国,其中心地域在今山东、河南、河北,后来发展遂及山西、陕西。虞、夏代表夷夏,共处于中国东方,黄河下游,以山东为中心,东及辽沈,西及河洛,南及江淮,北及燕蓟。后来发展为齐鲁文明,实为宗周文化之嫡传,而鲁为姬,齐为姜。姬、姜两姓,源远流长,姬姓来自黄帝,而姜姓来自炎帝,炎黄子孙繁衍不止,至宗周而强大。代殷之后,宗周初建,周公经营洛邑,绾毂东方而封建诸侯,六合之内各有强藩,而鲁与晋实为大国,后来发展,因地理及传统不同,齐鲁文化遂与三晋及申楚各有特点,形成鼎足之势。

但齐、鲁之间亦有不同,《淮南子·齐俗训》云:“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这些话虽然不一定是事实,但却有理。周公尊亲,乃宗周宗法社会的传统,是后来儒家学说“仁”的渊源所在,盖“爱人”始于“尊亲”。而齐之“举贤而上功”乃法家之功利主义,后来发展,齐强而鲁弱。但中国之传统礼乐文明,却以鲁为正统。

鲁守宗周传统,“周礼在鲁”,而齐国偏离此道,遂有“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的概括。“道”是礼乐文明的核心,或者说是礼乐之邦所希望的境界。周公之道以德、礼为核心,而孔子之道以仁、礼为主要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画两条线:

宗周→鲁国;

周公→孔子。

这构成中国三千年来儒家思想之完整体系。而东方之齐、西方之晋则作为法家之摇篮,南方之楚则产生道家,道与法合,遂产生后来之黄老学派。

研究鲁国历史,实际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正统派之发生发展史,这一点,《鲁国史》作者是清楚的。因为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中国,它的影响遍及世界,尤其是亚洲东方,所以本书作者说:“鲁国史研究不但对中国史研究意义重大,对世界史研究也将作出贡献。”这并不是自我称许,事实如此,儒家文化圈的范围并不止于中国!

1994年4月1日

img

1.鲁国故城周人西周墓出土铜匝

img

2.鲁国故城周人西周墓出土铜甗

img

3.鲁国故城周人东周墓出土的猿形银饰

img

4.鲁国故城周人东周墓出土错金银铜杖首

img

5.鲁国故城周人东周墓出土玉璧

img

6.孔子行教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