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齐关系的恶化

2.鲁齐关系的恶化

鲁僖公即位后,积极追随齐桓公的霸业,凡齐国召集的征伐会盟,几乎无一不从,同时也借与齐结盟的有利时机,发展了鲁国的势力。《诗经·鲁颂》中有两首称颂僖公武功的诗篇。如《閟宫》篇中有“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保有凫绎,遂荒img宅,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等诗句。《泮水》篇中则专对僖公征服淮夷的功绩进行赞颂,如“既克淮夷,孔淑不逆”。“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这些诗句中,显然有吹捧夸张之词,其中不少都是僖公跟随齐桓公进行的军事活动。如所谓“荆舒是膺”乃是僖公四年(前656)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等八国军队对楚国的征伐。不过,也透露出当时鲁国对淮夷、徐戎以及东方的一些小国进行了征伐,迫使它们屈服于鲁国。

而齐桓公亲鲁,目的在于利用鲁国的虚名号召诸侯,以巩固齐国的霸主地位,并不想使鲁国的势力有所发展。所以鲁国势力的发展引起了齐国的猜忌。僖公十七年(前643),在僖公参加齐桓公召集的盟会期间,鲁出兵灭掉了项国(今河南项城),齐桓公为扼止鲁国势力的发展,遂以擅灭小国的罪名拘捕了僖公,僖公夫人为此与桓公会见,僖公才被放回。这一事件表明,鲁齐的关系又出现了裂痕。而在这年冬天齐桓公死后,两国关系更趋于紧张。

齐国在桓公死后,发生群公子争立的内乱,公子无亏立为君,公子昭逃到宋国。宋襄公受齐桓公生前之托,率曹、卫、邾等国之师伐齐,送公子昭回国即位,齐人杀掉无亏,欲立公子昭为君,而受到另外四位公子的阻挠。宋军打败四公子之徒,公子昭才即了君位,即齐孝公。鲁国在这场内乱中,站在四公子一方,曾在宋师伐齐时出兵救齐,所以加深了与齐的矛盾。

鲁国依附于齐,原本就是屈于齐国的武力,而齐在桓公死后,霸业骤然衰落,鲁便想摆脱齐的控制。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冬,鲁与莒在卫国的调停下弃怨结好,三国结盟于洮(今山东泗水县东南)。次年春,又同盟于向。鲁和卫、莒都是曾受到齐国压迫的国家,结成联盟,显然是为了抗齐。但齐孝公仍以霸主自居,马上出兵攻打鲁国的西境,对鲁擅与别国结盟进行讨伐。当年夏,又再次攻打鲁国的北境。僖公见齐军来势凶猛,便一面准备迎战,一面派大夫展喜以犒劳齐师为名前往,欲用言辞折服齐孝公。齐孝公见到展喜,问:“鲁人恐乎”?展喜回答说:“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又问:“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展喜答道:“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藏在盟府,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望之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3]。齐孝公见展喜义正辞严,且鲁已有备,而这时卫国正履行盟约出兵伐齐,齐只好撤兵。

尽管齐国退兵,但鲁国也认识到,单凭玩弄外交辞令和卫国的援助,仍不免会受齐的威胁,必须寻求一个大国的保护才无大患。于是齐师刚退,鲁就派东方遂和臧文仲前往楚国,请求出兵伐齐。楚为争夺中原霸权,立即派兵助鲁伐齐,攻取了齐的谷邑(今山东东阿县),把与齐孝公争位的公子雍安置在那里以为鲁援,并由楚大夫申叔侯率兵戍守。从而暂时免除了齐对鲁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