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货币的使用

2.货币的使用

货币出现以前,由于社会分工的扩大,人们之间的交换关系处于“以粟易器械”、“以器械易粟”的状态中,[49]即所谓“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有司治之耳”[50]。大概鲁国春秋中期以前在“工商食官”的情形下,多是这样的物物交换。后来,随着商贾之风渐次兴起,才发展成为以货币作为交换媒介。

关于鲁国的货币,长期争论不休。有人否定鲁国存在自铸的货币;有人则认为:鲁国的货币很早就有,而且一直使用贝朋作货币,就是铜铸币出现后也不例外,既采贝形,又沿贝名。[51]1977年,鲁国故城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海贝,计26枚,背面细端都有一圆孔,长2.1至2.4厘米。[52]但它出土于西周早期的墓葬,这或即原来商周人制造品中的遗留。另外,在一座西周墓中还发现口含石贝[53]。但这同其它同类墓葬一样,属于口含石子,只是略微加工成了贝形而已。上述发现还很难作为鲁国西周时期已有作为货币流通的贝存在的根据。

但是,随着交换经济的发展,到春秋中期以后,鲁国当已出现了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贝,如骨贝、石贝等。由于鲁国并非沿海诸侯国,海贝可能很少在交换中使用。1981年春,对鲁故城进行第二次勘探,在今曲阜林前村清理了一批春秋战国的墓葬,海贝的数量很少,而骨贝、石贝的数量大大增加。在一座春秋晚期墓葬中还出土了约588枚铜贝,外碎片约200枚,这批铜贝的形状都是仿磨背式海贝,铸造都很工整,面有贝唇,侧有齿纹。同墓还出土7枚海贝,170枚骨贝,还有一些碎片。朱活认为,这500多枚铜贝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器物的构件或装饰品,而是鲁国的青铜铸币,这是建国以来有关鲁币最可靠的田野发掘记录。此外,在林前村被铺路挠乱的墓土中,发现了几枚包金贝的残片,包金极薄,无贝齿形。这次发现,证明鲁贝中确有包金贝。[54]这是与鲁国后期兴起的商贾之风紧密相联的。

[1]《史记·货殖列传》。

[2]《春秋左传注·前言》。

[3]《公羊通义》。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页。

[5]《汉书·刑法志》。

[6]《国语·鲁语上》。

[7]《论语·学而》。

[8]恩格斯《反杜林论》。

[9]《曲阜鲁国故城》第一章第三节。

[10]《曲阜鲁国故城》第二章第二节。

[11]《尚书·酒诰》。

[12]《左传》成公十三年。

[13]《史记·鲁周公世家》。

[14]《礼记·明堂位》。

[15]《国语·晋语》。

[16]《诗经·豳风·七月》。

[17]《汉书·食货志》。

[18]《春秋左传研究》第266页。

[19]《春秋经传集解》庄公二十八年。

[20]《左传》成公十三年。

[21]《周礼·夏官·圉人》。

[22]《周礼·地官·牧人》。

[23]《孟子·万章下》。

[24]《诗·鲁颂·閟宫》。

[25]《史记·孔子世家》。

[26]王桢:《农书》五《种植》十三。

[27]《国语·鲁语上》。

[28]《国语·鲁语上》。

[29]《周礼·考工记》。

[3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定公四年。

[31]《抱朴子·辨问》。

[32]参阅《曲阜鲁国故城》第二章第四节。

[33]《左传》襄公十九年。

[34]参阅《曲阜鲁国故城》一书。

[35]《盐铁论·贫富》。

[36]《墨子·公输》。

[37]《墨子·鲁问》。

[38]《墨子·鲁问》。

[39]《论衡·儒增》。

[40]《汉书·韩安国传》。

[41]如唐杜甫《忆昔》诗:“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则唐开元时仍有鲁缟的生产。

[42]《史记·卫康叔世家》。

[43]《论语·子张》。

[44]《史记·货殖列传》。

[45]《史记·货殖列传》。

[46]《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47]《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杜预注:“贾正,掌货物,使有常价,若市吏。”

[48]《史记·货殖列传》。

[49]《孟子·滕文公上》。

[50]《孟子·公孙丑下》。

[51]朱活:《鲁币新获》,载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故里文物研究会编《孔子故里史迹考略》(第二辑);《鲁币管窥》,载《史学月刊》1983年第2期。

[52]《曲阜鲁国故城》第110页、120页。

[53]《曲阜鲁国故城》第110页、120页。

[54]朱活:《鲁币管窥》,载《史学月刊》198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