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的生平

1.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25公里)人。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据传为微子启的后代。在宋国的一次统治集团内争中,孔子的先祖孔父嘉被杀。孔父嘉孙防叔遂避祸奔鲁,为防邑大夫。孔氏本出于宋国公族,孔父嘉即是宋国司马,他被杀以后,其子降为士。防叔奔鲁,孔氏原来显赫的社会地位便丧失了。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他是防叔的孙子。叔梁纥曾为陬邑大夫,是鲁国的一位有名的武士。据《孔子家语》说,他先娶施氏,生了几个女孩,其小妻生的儿子孟皮又是个有足病的跛子。于是,在晚年又娶了颜家年轻的女子颜徵在为妻,婚后,两人曾到尼丘山上祈祷求子,后来得子,取名孔丘。[10]

孔子3岁时,年老的父亲叔梁纥便去世了。颜徵在带着儿子,离开原来居住的陬邑,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便是在这里度过的。

由于叔梁纥生前其家境已经破落,所以,少年时代的孔子和母亲一起过着贫贱的生活。虽然如此,在母亲的教育下,孔子却从小便勤奋好学。他童年时作儿戏,就常常摆上小碗小盘之类的东西,作为祭祀之俎豆,模仿着行礼。孔子本人就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1]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12]他立志学习,此后孜孜不倦。他不放过一切求知的机会。据《左传》昭公十七年(前525)载,鲁东南的郯国国君来朝鲁公,谈论少昊氏何以以鸟名官。孔子听说后便前往求教。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他的社会身份属于“士”,是贵族的下层。但他家境贫困,政治上也没有靠山,所以其社会地位比较低下。据说他当过吹鼓手,20来岁时给大贵族季氏当过管理帐目的“委吏”、管理牲畜的“乘田”。孔子母亲死后不久,鲁国的执政大夫季孙氏“飨士”,孔子兴冲冲地去了。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出来挡驾,说:“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13]孔子被挡回来。这对于想进入贵族社会的孔子是当头一棒。但这也使得孔子在逆境中奋发,于是,孔子博学多知的名声愈来愈大,他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孔子在鲁都曲阜长大,从小受礼的薰陶,对于当时的贵族政治制度没有任何一点抵触的地方,却是以膜拜崇敬之心加以顺从和接受,以至于在对社会的现实不满时,也没有去抱怨贵族宗法和等级制度本身。孔子一生都认为要挽救“礼坏乐崩”的局面,必须维护贵族统治,恢复西周文、武、周公之治,以实现其仁政德治的“理想”。

春秋末年,一个人若要参与贵族政治而取得地位,必须学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试图挽救危局、拯救乱世,使“天下有道”,主张以礼修身治国。他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4]。《论语·八佾》又记:“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又曾适周问礼于老聃,曾向师襄学琴,因而他深谙礼仪,熟悉音乐。

孔子好学,在于他研求为政和做人之道。他主张学以致仕,切望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仕途的大门迟迟没有向他打开。于是,在没有从政机会的情况下,他开始聚徒讲学,从而开辟了一条私人讲学的道路。其间,孔子虽有几次从政的机会,但由于受“忠君尊王”思想和现实贵族政治不可侵犯立场的支配,50多岁前,孔子基本以教授生徒为主。诚如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由于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持久努力,聚集到他门下的弟子一天天增多。据说,孔子一生教授弟子三千,成名者就有70多人,颜渊、闵子骞、宰予、子贡、冉有、季路、曾参、子游、子夏等,都是学有所成的著名弟子。

不过,孔子自35岁以后,也参加了一些政治活动。这一年(鲁昭公二十五年),由于季氏逐君,昭公被迫到齐国避难。于是孔子也离鲁适齐。他首先做了齐景公亲信大臣高昭子的家臣,后来通过高昭子的推荐,才得见了齐景公。齐景公问孔子以施政治国的策略与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政在节财”。赢得了齐景公的赞赏,齐景公甚至想起用孔子。只是由于晏婴的反对,景公才打消了这个念头,而且态度变得冷淡起来。孔子在这种情况下又返回了鲁国。

鲁国自昭公逃亡之后,君位虚悬。公元前510年,客居晋国的昭公死去,其弟定公继位。但这时“三桓”的家臣们也扩大了势力,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定公八年(前502),季氏的家臣阳虎和公山不狃互相勾结,拘禁了执政的季桓子,企图废黜他。季桓子逃脱后,又打败了阳虎和公山不狃。此前,阳虎曾想拉拢孔子,劝他出来做官,并送蒸熟的小猪作礼物而亲访孔子,都被孔子回避。他们发动政变时,公山不狃又派人来请孔子,孔子也未答应。他继续从事教学生涯。

但是,孔子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想寻求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另一方面又受“忠君尊王”思想和现存贵族政治不可侵犯立场的支配,所以,当晋国的佛肸在中牟举兵抗拒赵简子时,请孔子去参加,他欲罢不忍,欲去又未成。后来,鲁定公和季桓子对孔子的政治态度有了较多的了解和信任。所以,定公九年(前501),51岁的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即为中都(今山东汶上西)地方的长官,后来又先后升为主管建筑与道路等事务的“司空”和掌管司法与外交事务的“司寇”。

孔子仕鲁参政以后,表现了自己非凡的才干。他为中都宰时,这里的政事就为外地所效法;孔子为司空时,“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15]

孔子做了司寇后,政绩更为突出。首先是外交上的胜利。鲁定公十年(前500),齐鲁夹谷之会,鲁定公以孔子为随行大臣。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16]根据他的建议,鲁国派遣管军事的左右司马带兵前往。孔子任鲁君相礼,相当于今之司仪。会盟开始后,齐奏夷狄之乐,为孔子斥退。齐又出倡优、侏儒,孔子令处死。这样,孔子及时识破了对方劫持定公的险恶用心,义正辞严地以当时通行礼法责备对方,依靠事先的武力准备,使齐景公阴谋破产。为掩饰曾经有过这个阴谋,表示自己是为了谋求友好,会盟之后,齐乃归还所侵鲁地郓(今山东郓城东)、汶阳(今山东泰安南)和龟阳(今泰安南)之田。

夹谷之会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鲁国的地位,孔子也有了更高的政治声誉。孔子针对当时国君失权的情况,着手打击割据势力。孔子提出拆毁违制城墙,由其弟子仲由担任季孙氏家臣,执行“堕三都”的大事。叔孙氏由于家臣侯犯曾据郈(今山东东平东)城背叛自己,首先主动拆除了自己的封邑郈的城墙。季氏的费邑(今山东费县北)当时被他的叛乱家臣公山不狃占据,公山不狃听说后还率兵攻打鲁都。孔子派兵迎击,一举获胜,公山不狃逃往齐国。费邑的城墙也被拆除。只有孟孙氏的封邑成(今山东宁阳北)由于其家臣公敛处父的违抗未能拆除。

孔子由大司寇又摄行相事,与闻国政三月,使鲁大治。但是,孔子强公室、抑三卿、贬家臣的主张和三桓毕竟是不默契的,当三桓与其家臣之间有矛盾时,他的计划还能付诸实施,但三桓察觉自己被削弱时,他们与孔子之间的矛盾就显露出来,堕三都的最后失败正说明了这一点。

孔子在鲁国励精图治,对于一心想控制鲁国的齐国是不利的。所以,齐国君臣鉴于鲁定公和季桓子都好声色犬马之乐,便投其所好,送给鲁国80名能歌善舞的美女,还有30辆华丽的马车,每辆车由四匹披彩的骏马拉着。于是,鲁国君臣迷于声色,怠于政事,疏远孔子。后来,鲁国举行郊礼,执政者违背常礼,祭祀用的肉没有分给孔子,这意味着他已不受敬重。孔子感到自己的政治抱负已不能继续施展,于是向定公辞职,带着一批弟子忍痛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长历程。这一年是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孔子55岁。

孔子一行首先到了一向与鲁国和好的卫国(在今河南北部),在卫都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谒见了卫灵公。卫灵公曾任鲁国大臣,孔子以礼待之,于是,卫国对待孔子也很好。后来,由于有人向卫灵公进谗言,孔子只好离开了仅住16个月的卫国。

孔子一行路过匡邑(今河南长垣境内)时,被匡人围困。后来打算去晋国,可晋国当时局势混乱,孔子只好又返回卫都帝丘。卫灵公已弄清上次说孔子的坏话为谗言,又恢复了对孔子的敬意,还亲自到郊外相迎。

孔子在卫时,一再遇到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以及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出游等事情,孔子很不愉快。卫灵公虽然尊敬孔子,但无意让他参政。孔子在卫施展政治抱负的希望不得实现,于是,两年后离开了卫国。

孔子过宋,带领弟子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司马桓魋指挥一伙人砍伐大树,意图加害孔子。孔子为了避免意外,不得不换了衣服,扮成百姓行路。

经过郑国,孔子等人到了陈国都城宛丘(今河南淮阳),在陈国住了下来。陈湣公曾向孔子请教“楉矢石磐”之事。三年后,由于弱小的陈国在吴楚交战中屡受侵犯,局势危险,孔子又离开了陈国。

孔子带领弟子们到达陈蔡两国间的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时,正遇上吴楚交兵,他们也进退维谷,遭到围困,以至于粮食断绝。学生中有人病倒,有人生气。但孔子一面教育弟子在困难中不要泄气,一面派弟子子贡去同楚军交涉,最后得以在楚军保护下离开城父。

孔子南下到了楚国。当时楚昭王想礼聘孔子,并赐以封地。楚国当政贵族竭力阻挠,认为孔子据有封地,“非楚之福”,会形成对楚国的威胁。楚昭王放弃了自己的打算,孔子也只得离开楚国。重又返回卫国。

这时,卫国在位者是出公,他是卫灵公的孙子。其父蒯聩因谋杀后母南子不成出逃于晋,晋国派兵护送蒯聩回国,被出公拒绝。孔子看不惯这种为子不孝、为父不慈的行为,所以,尽管卫出公曾打算请孔子参政,但孔子却无意出仕。他在卫国居住较久,虽然他的弟子有的已为卫国官员,还有一些弟子离卫返鲁,但他仍旧以教授生徒度日。时日既久,身居异乡的孔子愈发思念父母之邦,这次居卫5年之后,他终于回到了阔别14年之久的鲁国。

孔子的学生在鲁国建立了不少事功。子贡、有若、冉有等等在对外交涉与战争中立下不小功勋。季康子感到孔子的弟子中确有不少人才,也转变了对孔子的态度。公元前483年,68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带了重礼请了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后,鲁哀公和执政的季康子以“国老”之礼相待,向他问为政之道。但季康子的所作所为,与孔子的政治思想背道而驰,孔子反对季康子奢侈多欲,反对他在田税之外,另又依田征收军赋。孔子依照他遵循周朝田制和施行礼治、仁政的主张,认为施政应以礼为准则,遵循周公典章,不应厚敛于民。

鲁哀公十四年,齐相田常杀死国君齐简公。孔子认为以臣弑君是大逆不道。他要求鲁哀公和季氏出兵讨伐,但遭到拒绝。

孔子与季氏等持不同政见,孔子就把晚年的全部精力用在文化教育事业上,他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努力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献,作为教授弟子的课本。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实施“文、行、忠、信”,又叫做“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教育。

晚年的孔子在政治上受到冷遇,生活上也一再遭到不幸。69岁时,儿子孔鲤死了。第二年,最心爱的弟子颜渊又死了。其独子和弟子颜渊的相继去世,对孔子是莫大的打击。特别是颜渊死后,他连连说:“天丧予!天丧予!”[17]再下一年,鲁哀公到郊外狩猎,车夫捕获了一头野兽,孔子认为是“麟”,因被人捕获而死,乃是不祥之兆。于是,一再叹息“吾道穷矣”[18]。

孔子72岁时,他的亲密弟子子路在一次统治阶层夺权内斗中遇害,这又一次使孔子的感情遭到沉重打击,心情愈加沉重。次年,孔子在悲痛凄凉中病倒。不久,便悄然离开了人世,时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