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时期鲁与吴、齐的离和

2.哀公时期鲁与吴、齐的离和

齐国在景公去世后,发生内乱,崛起于东南的吴国则乘机北上争霸,于是,鲁国与吴、齐的交往又出现了比较复杂的关系。

吴国本是周族的一支,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市),春秋中期以后才逐渐强大起来。鲁定公四年(前506),吴曾一度攻破楚国的郢都,重创楚国。鲁哀公元年(前494)又大败越军于会稽,迫使越国做了附庸,其后势力便不断北进。哀公七年(前488),吴王夫差率兵进入鲁境,与哀公会盟于鄫(今山东苍山县北),并强行向鲁国索取百牢(牛、羊、猪各百头)作为享礼,鲁国不敢违抗,实际上就是向吴表示了屈服。

但鄫之盟后,鲁又出兵进攻已服属于吴的邾国,邾人求救于吴。于是哀公八年(前487),吴王夫差亲自率兵伐鲁,连克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东阳(今山东平邑县南)等邑,进兵泗上(今山东泗水县境内)。鲁只得向吴求和,与吴订立了城下之盟。

而当时鲁与齐国也发生了矛盾,吴师刚退,齐国也来伐鲁,夺取灌、阐(今山东宁阳县北)二邑,随后又遣使请吴国出兵,准备再次伐鲁。鲁国见势不妙,马上与齐讲和结盟,齐因与鲁结盟,就归还了二邑,又派人去辞退了吴师。吴国本来就有征服齐国之志,便以此为由,积极准备伐齐,于哀公九年(前486),筑城于邗,开凿运河连接江、淮作为北进水道,并遣使要求鲁国出兵。次年,吴便邀集鲁、邾、郯等国军队,向齐国南境发起进攻。齐人弑杀悼公向吴国谢罪,但吴国仍不肯罢手。后来,因另一路从海上进攻的吴军被齐国打败,才退了兵。

鲁国帮助吴国伐齐,又加剧了鲁、齐的矛盾。哀公十一年(前484)春,齐即出师伐鲁进行报复。鲁军迎战于郊,孟孺子所率的右军被齐军击溃,季孙氏家臣冉求率领的左军力战,斩获甲首八十,齐军才退出鲁国。而当年夏,吴国因未得志于齐,再次向齐进攻,鲁也为联吴抗齐,积极配合吴军。于是,吴、鲁联军与齐军战于艾陵(今山东莱芜市东),大败齐军,俘获齐中军统帅等五名将领和“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吴全部作为礼物送给了鲁国。

吴既重创齐国,气势大盛,两年后夫差又率军北上,邀集鲁、晋等国诸侯与周王室的代表会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争当中原盟主。但这时,原被吴降服的越国却乘其后方空虚,开始向吴进攻。从此,吴为应付越国,已无力顾及中原,鲁与吴的关系也告以终结。至哀公二十二年(前473),吴终于被越所灭。

鲁国在艾陵之战后,并没有减轻对齐国的惧怕,战后,执政季孙氏即下令国中整顿防务,说:“小胜大,祸也,齐至无日矣”[18]。哀公十四年(前481),孔子听说齐大夫陈恒弑杀齐简公,再三请求哀公出兵讨伐陈恒,哀公回答说:“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19]?终不同意。而陈恒因弑杀简公,惧怕诸侯讨伐,欲与邻国结好,于是鲁、齐在第二年再次媾和,齐并归还了鲁国叛投到齐国的成邑。但这也只是两国关系短暂的缓和,到战国时代,齐国依然是鲁国的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