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鲁与周王室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自这一年至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
自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日益衰微。春秋初年,王室还拥有方圆600里的土地,后来由于不断用来赏赐有功的诸侯,以及被诸侯、戎狄侵夺,仅剩下洛邑周围一、二百里。随着土地、人口的减少,王室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也大大衰落。周天子在名义上虽然依旧是天下的共主,但实际上已失去控制诸侯的能力。按照周制,诸侯要定期向天子朝聘纳贡,而进入春秋以后,诸侯已很少履行此职。甚至有的诸侯强国,竟敢与王室分庭抗礼。如周平王时期,郑庄公任王室卿士,常“以王命讨不庭”,发展自己的势力,平王不愿使王室的权柄被郑国操纵,欲削其权,引起庄公不满,竟使王室与郑国交换人质以表示信任。后来桓王即位,又欲夺郑庄公之权,郑则出兵抢割了王室的麦、禾。鲁桓公五年(前707年),周桓王为了显示天子的威严,剥夺了庄公卿士地位,并亲率王师与陈、蔡、卫等国军队伐郑,结果被郑在繻葛(今河南长葛东北)打得大败,连桓王也被射中肩膀,从而使天子的威严扫地殆尽。
随着王室的衰微,过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已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代替。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出现了连绵不断的战争。由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周王室天下共主的虚名还有一定的号召力,因而成为一些大国利用的工具。继郑庄公“以王命讨不庭”之后,相继崛起的齐、晋等大国,为了争夺霸权,也都打起“尊王”的旗帜。周王室也仅靠这点虚名,得以维持下去。
鲁国作为有大勋劳于王室的周公之后,堪称王室“懿亲”,不仅班列诸侯之长,还获得了许多其他诸侯国所没有的待遇和殊荣,可以说是最得王室信赖和与王室关系最为亲近的国家。在两周之际,鲁国还与王室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甚至能凭借其特殊地位,在王室的内政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在西周末年,周幽王因宠爱褒姒,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及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鲁孝公即对幽王废嫡立庶的作法极为不满,采取了抵制。《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孔《疏》引《汲冢书纪年》云:“平王(即宜臼)奔西申,而立伯盘(即伯服)以为太子,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即孝公)、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说明在幽王被杀之前,鲁就与申、许拥立平王做了天子。周平王能登上王位,与鲁国的支持有相当大的关系。
但是,在平王东迁以后,随着王室的日益衰微,鲁国也逐渐疏远了与王室的关系。《左传》桓公六年载,纪国因屡受齐国的威胁,想请鲁国出面向周天子求得“王命”以向齐讲和,而桓公告之以“不能”。反映出鲁国当时对衰落的王室已失去信赖,这也是鲁与王室疏远的主要原因。鲁国对王室的疏远,主要表现在不再履行对天子的朝贡之职。据《礼记·王制》:“方伯为朝天子,皆有汤沐之邑于天子县内”。鲁国本来在王畿之内也有一处朝见天子时的朝宿之邑,叫做许田,而在隐、桓时期,却拿它与郑国近鲁的一块土地作了交换,其对王室的态度,由此可知。另据《春秋》经传记载,鲁国在春秋前期的隐、桓、庄时代,未曾到周朝聘一次,就是在春秋中、后期的近200年中,公卿前往朝聘也不过7次。
尽管鲁国对王室的态度日益冷淡,但与其他诸侯国相比,仍然算是守礼的国家。所以王室依然对鲁表示亲近,为了笼络鲁国,不断派人到鲁聘问。从隐公至庄公时期,曾先后8次派人聘鲁。桓公死后,还主动派人来追赐服命,以示宠荣。王室在遇到困难时,也时常到鲁国求助。如隐公三年(前720),周平王死,王室因财政拮据而无力安葬,派武氏子“求赙”(助丧之财物)于鲁。隐公六年(前717),又因京师发生饥荒,遣使向鲁国“告饥”,由鲁“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1]。桓公十五年(前697),再次派人向鲁“求车”。
在与王室交往日疏的同时,鲁与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却日益频繁。春秋前期,在黄河下游诸国中,以鲁、齐、宋为强,故鲁与这几个国家之间发生的关系较多,另外尚有邾、莒、杞、戎等一些邻近小国亦与鲁有利害关系,下面仅就鲁与这些国家的关系,逐一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