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家为主体的鲁国思想界(中)

第十八章 以儒家为主体的鲁国思想界(中)

我们说鲁国的思想界以儒家为主体,并不意味着鲁建国伊始,儒家就占据了思想界的主导地位,因为直到春秋末年的孔子时代,儒家学派才得以形成。儒家之学在鲁国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孔子之前早已有了“儒”的存在。

对于“儒”,历来有许许多多的考证与阐释,得出的结论也互有差异。就文献记载来看,“儒”者应是当时有学问的人,他们不仅有“道术”,而且以之传人、教人,负责民众教化。如:“儒,以道教民”;[1]“儒,以道得民”[2];“师儒,乡里教人以道义考”[3];“有道术者为儒”[4];“儒者,言之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5]等等。可见,“儒”符合东汉许慎《说文》所谓“儒,柔也,术士之称”的说法。根据胡适《说儒》一文的见解,在殷代,儒乃是以“殷民族教士”的身份出现的[6]。徐中舒后来发表《甲骨文中所见的儒》一文[7],证实了胡适的说法,并认为,在当时,儒与士与史相类,并与巫有一定联系。巫事上帝而交通鬼神,而儒则事于祖先交通人鬼,后来,儒者渐而从巫中分化出来。到西周春秋时期,“儒”虽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教士”的身份,但由于其明于礼乐,他们便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主了。

《论语·雍也》篇记孔子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这说明孔子之前,不仅已经有“儒”,而且其流品也已经复杂。它与后来孔子创立的儒家虽有联系,但其区别也是很显然的。儒家乃以礼乐教化为其职志,诚如《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说:“夫儒者,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诲者也。游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这主要是就孔子后世的儒家而言的。自孔子之后,儒家在鲁国可谓蔚为大观,不仅孔子周围聚集了来自各地的弟子,甚至到战国时,“举鲁国而儒服”[8],“鲁人皆以儒教”,[9]足见儒家之学在鲁国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