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由来
战国时期鲁公系年的分歧是由司马迁一手造成的。《史记》中集中记载战国时期鲁事的有《鲁周公世家》与《六国年表》。《鲁周公世家》记鲁悼公以下史实非常简略,除以“(悼公)十三年,三晋灭智伯,分其地有之”;“平公十二年,秦惠王卒”;“文公七年,楚怀王死于秦”;“顷公二年,秦拔楚之郢”等几件列国大事为标志外,只记鲁公在位年数。《六国年表》则把鲁事附于楚国一栏,一般只记某公元年,少记卒年,虽略显分散,但各公年数也不难统计。但问题出在二者所记有明显矛盾之处,几乎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系统。
此后,历代学者或信《鲁周公世家》或信《六国年表》,至今难以统一。如《汉书·律历志》基本上是按《世家》;晋杜预《世族谱》则依《六国年表》。以现代学者为例,杨宽《战国史》采用《世家》之说;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则依《六国年表》。万国鼎编的《中国历史纪年表》兼取两种不同说法;陈梦家《六国纪年》则“因《纪年》材料不足,而《史记》颇有错误”,故暂缺鲁表。
近世学者对鲁史系年进行过较详细考证的只有钱穆与日本学者武内义雄二人。二者观点基本一致,信《鲁周公世家》而弃《六国年表》。同时,二者也发现今本《鲁周公世家》本身有自相矛盾之处,并各自作了改正。
今本《鲁周公世家》的自相矛盾主要是所记诸公年数与其所列举的列国大事年代自相矛盾,据此很难找到诸公的元年。根据“(悼公)十三年,三晋灭智伯,分其地而有之”,悼公十三年应定为公元前453年,悼公元年当是公元前465年。然由此下推却与“平公十二年秦惠王卒(当前311年)”及“文公七年楚怀王死于秦(当前296年)”不合。如根据“平公十二年秦惠王卒”,推定平公十二年为公元前311年,平公元年当在公元前322年。但前推与“(悼公)十三年三晋灭智伯”不合,后推与“顷公二年秦拔楚之郢(当前278年)”不合。
钱穆及武内义雄考定鲁平公应只有二十年,二十二是多衍了一个“二”字。悼公在位应是三十一年而不是三十七年。至于“(悼公)十三年,三晋灭智伯”,也只好说应是“十五年”之误。此后,钱穆又发现即便是改正后的《鲁周公世家》也与《竹书纪年》不合,于是又毫无根据地把鲁共公的在位年数延长了十年,把鲁景公的在位年数减短了十年,使问题更进一步复杂化了。
由下表可以看出,《鲁周公世家》与《六国年表》在哀公、悼公、穆公、共公、平公五公年数上明显不同,因此在鲁国灭亡的年代上自然也不一样。因有历法、纪年等各种影响,在哀公、平公的年数上相差一年也不足怪,二者在悼公、穆公、共公及鲁亡的年代上的分歧应是关键所在。
鲁公在位年数对照表

注:〈 〉内数字为古本《史记》所记年数。
( )内为钱穆所假定。
钱穆先生认为:《鲁周公世家》“皆详载鲁列君年数,并引同时列国大事为准,其言明备,应较无讹”[9]。陈梦家先生也认为:“司马迁作《史记》时,诸侯年世往往有所根据,而排列《六国表》则因牵涉别国,遂多增减其年数,移动其地位”[10]。我们认为对《六国年表》中的鲁史而言,未免言之过早。
以下,我们将排除先入之见,把《鲁周公世家》与《六国年表》并列,以公认的列国大事年代为依据,以《竹书纪年》等记载为参照,逐项对比。结果会发现《鲁周公世家》虽经改正,仍然难以与史实相符。《六国年表》所载鲁事,虽备受指责,但无一不是言之有理,切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