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历法

2.历法

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燕自惠侯以下、蔡自武侯以下、陈自幽公以下、卫自厘侯以下、宋自厘公以下、晋自靖侯以下、楚自熊勇以下,才开始有了纪年,都略与厉王相前后。周王朝在武王时虽已一度有了纪年,但也是从厉王出奔后,各王纪年才都有了。但从《史记》等所保存的材料来看,鲁国的纪年早于其他各国。如《鲁世家》记载了考公至孝公十一世的年数,虽缺少伯禽一世,但其完整性却大大超过了《周本记》和诸世家。

鲁国原有《春秋历》,这是鲁国的国史,此书或即指文献中提到的“不修《春秋》”,即《鲁春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云:“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年表》将“厉王无道,出奔彘”系于真公十四年下,足见《鲁世家》的年数是来自《春秋历》。《汉书》曾根据刘歆《世经》说:“《春秋历》:周文王四十二年……后八岁而武王伐纣。”[122]可知《春秋历》在西汉之末尚存世。所以,有的学者还指出:《年表序》说“历人取其年月,谱谍独记世谥。”历人所记的《春秋历》就是鲁国的国史。《鲁世家》所记从隐公到哀公12世的年数,同儒家的《春秋》完全一致,这并不是《史记》录自《春秋》,而是二者都来自《春秋历》。《春秋》只是从《春秋历》中截取其后半部而已。[123]

鲁国地处内陆,境内肥田沃土宜于农桑,农业生产在鲁人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耕生活离不开对天象的观测,因而《春秋》中也记载了许多诸如水、旱、蝗、糜等灾异现象,这亦正是鲁国显得格外重视历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其主要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周历通常以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十一月)为岁首,夏初以建寅之月(即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鲁为周的重要封国,在历法上鲁也行用周历。不过,正如我们现在虽已改用阳历多年,而农耕方面仍习惯上使用阴历(即夏历)一样,鲁人在农业中又兼用夏历。如《诗·豳风·七月》就是夏历和周历并用,而学者考证的结果,《豳风》应为鲁诗。此诗中不仅有四月、五月、六月、七月……等月份,还有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清皮锡瑞《经学通论》指出:“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者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另外,鲁人所作的《春秋》、《左传》也是夏历、周历并用。如《春秋》中的“春王正月”之类,皆为据《周正》而采取的记年月法,但有的则不然,同一历史事实,在时月上《左传》与《春秋》有一定出入,甚至同为《左传》所记,时月也不相同。《春秋》隐公六年说:“冬,宋人取长葛。”《左传》却记于僖公四年十二月。这种差别是因采用历正不同的缘故。[124]据考察,鲁国“隐桓之正皆建丑,庄、闵、僖、文、宣之正建子及建丑者相半,至成、襄、昭、定、哀之正而又建子,间亦有建戌建亥者”[125]。可见,鲁国不仅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历法,而且也有同一时期不同历法间用的现象。

古人很重视置闰。《左传》文公六年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鲁国早期的闰月一般与殷周“归余于终”的置闰方式相同,放在年终即十二月之后,故只称为“闰月”。后来则随时安插闰月。有的学者通过对《春秋》之中记载的“日食”的研究,发现两次日食相距605月,计17,866日,平均月长29img日,如僖公十二年(前648年)三月庚午朔和宣公十年(前599)四月丙辰朔两次、宣公八年(前601)七月甲子朔和襄公二十一年(前552)九月庚戌朔两次都是。这一朔策(朔望月的长度)是当时鲁人制定历法所依据的重要的历学常数,这一常数与现代的天文常数(29.530588)相差甚微,大致是4000多年才差短一日。所以春秋时期鲁国的历法中,朔晦都准确无误。[126]

[1]《校雠通义》卷一《原道第一》。

[2]《中国教育史》卷四,1902年版。

[3]《论语·八佾》。

[4]《东野志》卷一《周公庙宇》。

[5]《金人铭碑》。现周公庙中立有此碑。

[6]《曲阜县志》卷四十九《古迹》。

[7]《东野志》卷一《金人考》。

[8]王秋成《鲁太庙略考》,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故里文物研究会选编《孔子故里史迹考略》(第二辑)。

[9]黄绍箕:《中国教育史》卷四,1902年版。

[10]《左传》定公四年。

[11]梁启超:《国史研究》附录《志三代宗教礼学》。

[12]《左传》闵公二年。

[13]《左传》昭公十七年。

[14]《左传》昭公七年。

[15]《史记·孔子世家》。

[16]《论语·雍也》。

[17]《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8]《说苑·建平》。

[19]《荀子·非十二子》。

[20]《荀子·宥坐》。

[21]《论衡·讲瑞》。

[22]《庄子·德充符》。

[23]《论语·卫灵公》。

[24]《论语·子张》。

[25]《论语·为政》。

[26]《论语·八佾》。

[27]《论语·为政》。

[28]《论语·为政》。

[29]《论语·学而》。

[30]《论语·为政》。

[31]《论语·为政》。

[32]《论语·子路》。

[33]《左传》定公四年。

[34]《左传》成公十三年。

[35]《左传》文公十八年。

[36]太史克即里革。《国语·鲁语上》韦昭注曰:“里革、鲁太史克也。”

[37]《国语·鲁语上》。

[38]《左传》哀公十一年。

[39]《诗·鲁颂·駧》之《序》曰:“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史克作是《颂》。”

[40]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41]《左传》庄公二十三年

[42]《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43]《孟子·滕文公下》。

[44]朱自清:《经典常谈》。

[45]张平辙在《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6期发表《〈春秋〉〈左传〉的作者究竟是谁》一文,认为战国时有起自周公旦、鲁公伯禽的“不修《春秋》”。即《鲁春秋》和断自隐公的今存《春秋》。战国时期从鲁国分裂出去建都于费的季昭子在立国后,取《鲁春秋》而断自隐公以下,修作删改。季孙氏出自鲁桓公,于是去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以下“公即位”三字,避开鲁桓公弑君夺国,以隐公为摄而使桓公直承鲁惠公。这就是今存《春秋》。今存《春秋》是季氏费国史记。而《左传》则是依附于季昭子的曾申取费史记即今存《春秋》为经作为教材所作的讲义。可暂备一说。

[46]《论语·学而》。

[47]《论语·学而》。

[48]《论语·八佾》。

[49]《论语·述而》。

[50]《论语·为政》。

[51]《论语·八佾》。

[52]《论语·述而》。

[53]《论语·公冶长》。

[54]《论语·微子》。

[55]《论语·季氏》。

[56]《论语·泰伯》。

[57]《论语·微子》。

[58]参考骆承烈:《我国第一个史学家——孔子》,载《齐鲁学刊》1984年第1期。

[59]《孟子·滕文公下》。

[60]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等。

[61]《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62]参见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3]《论语·公冶长》。

[64]见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序跋》。

[65]《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文史》第十五辑。

[66]《礼记·王制》。

[67]《史记·孔子世家》。

[68]邵懿辰:《礼经通论》。

[69]《左传》昭公二年。

[70]《礼记·乐记》。

[71]见《观堂集林》二。

[72]见高亨《诗经今注》。

[73]《诗经中的舞蹈形象》,载《舞蹈论丛》1982年第4期。

[74]《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356页;《关于周公“制礼作乐”》,《文史知识》1986年第6期。

[75]《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及杜注。

[76]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第278—279页。

[77]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第278—279页。

[78]《左传》襄公四年。

[79]《论语·季氏》。

[80]《论语·阳货》。

[81]《论语·阳货》。

[82]《论语·子路》。

[83]《日知录》卷之三《鲁颂商颂》。

[84]见《杨园先生全集》同治十年江苏书局刊本。

[85]徐中舒《〈豳风)说》,载于《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第四分,民国二十五年出版。

[86]载《历史教学》1980年第4期。

[87]《吕氏春秋集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338页注[九]。

[88]傅斯年:《〈周颂〉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民国十七年十月刊印。

[89]陈奂:《诗毛氏传疏》卷二十九。

[90]白新良:《〈诗经·閟宫〉的写作年代及其史料价值》,载《南开史学》1984年第2期。

[91]皮锡瑞:《经学通论·诗经·论鲁颂为奚斯作商颂为正考父作当从三家不从毛》。

[92]魏源:《诗古微》卷六《鲁颂诗发微》。

[93]方玉润:《诗经原始》。

[94]白新良:《〈诗经·閟宫〉的写作年代及其史料价值》,载《南开史学》1984年第2期。

[95]王献堂:《炎黄氏族文化考》第一编第五章《三邾氏族之分布》。

[96]同上第二编《炎黄二族名物礼俗之差异》。

[97]方授楚:《墨学源流》。

[98]《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99]本节中以上材料皆见于《曲阜鲁国故城》。

[100]《墨子·节用中》。

[101]《墨子·节葬下》。

[102]颜道岸:《谈墨子在科学上的杰出贡献》,载《墨子研究论丛(一)》。

[103]颜道岸:《谈墨子在科学上的杰出贡献》,载《墨子研究论丛(一)》。

[104]南平:《文化·社会·人生——访杨向奎先生》,载《文史哲》1989年第1期。

[105]明代传下来的《鲁班经》是记载各种土木工程的建造方法和规矩尺度的著作,鲁班的生年即依此书。参考他的事迹,我们认为可从。

[106]参考《中国古代科学家》(科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修订本)引《玉屑》。

[107]《墨子·公输》。

[108]《墨子·鲁问》。

[109]见《孟子·离娄上》。

[110]刨,见《事物钳珠》,平木器;钻,见《物原》,木上打孔器;硙,见《世本》,石磨之别名;铲,见《古史考》。

[111]《刘子新论·知人》。

[112]《盐铁论·贫富》。

[113]《论衡·儒增》。

[114]《抱朴子·辨问》。

[115]《左传》昭公十七年。

[116]《春秋》中的日食,现行本为37次。据学者考证“昭公十七年六月甲戌朔”的一次在《左传》,而“不载于经”,乃系后人窜入《春秋》之中的。说见何幼琦《〈春秋〉“日食”研究的新发现》,载《管子学刊》1990年第3期。

[117]新版《辞海》谓甘德为“战国中期天文学家”。但据《史记》之《天官书》和《张耳陈余列传》,甘德汉初尚在,故其成名不得早在战国中期。

[118]《史记集解》引文颖曰。

[119]《史记》称甘德为齐国人,《史记正义》说:“《七录》云楚人,战国时作《天文星占》八卷。”《史记集解》徐广曰:“或曰甘公名德也,本是鲁人。”盖甘德本为鲁人,后来又到了齐国。《七录》称他为楚人,是因为战国末年楚国占有了鲁地。

[120]见郑樵《通志·天文略》。

[121]《史记·天官书》。

[122]《汉书》卷二十一下《律历志》。

[123]何幼琦:《西周时期的鲁国纪年》,载《齐鲁学刊》1983年第5期。

[124]对《七月》诗的用历也有不同的看法,请参看殷崇浩《〈七月〉之历探》,载《文史》第十五辑。

[125]冯澂:《春秋日食集证》凡例。

[126]何幼琦:《〈春秋〉“日食”研究的新发现》,载《管子学刊》199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