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论

三、结论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说《六国年表》在以下几点上都是正确的:

1.鲁悼公元年按秦历应定在公元前466年。悼公在位年数应该是三十八,而不是三十一或三十年。

2.鲁穆公元年也应如《六国年表》,定在公元前407年,提前八年毫无道理。齐田成子卒年应是齐宣公五十年(前406),而不是齐宣公四十五年。

3.有《竹书纪年》、《庄子》等书为证,《六国年表》所记鲁共公在位年数(24年)及卒年(前353)准确无误。

4.有《春申君列传》、《汉书·律历志》为佐,楚灭鲁之事也应以《六国年表》所记为准。

那么《史记·鲁周公世家》究竟因何而误呢?有人认为《鲁周公世家》是另有所据。如宋翔凤《过庭录》卷十一,称“太史公《六国表》俱以秦记傅合,中间容有错乱。而《鲁世家》独与《年表》及列国世家异者,以有鲁历可据也。《汉书·律历志》云:‘三代既没,五伯之末,史官失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纪,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即《世家》所据也”。

其实这是宋氏理解错误。《汉书》明言“五伯之末”,显然是指春秋时事。接着便有“战国扰壤,秦兼天下”等语,此时显然已无鲁历可据。《史记·鲁周公世家》前半部是据《春秋》、《左传》而成,至战国时事,则显然已没有鲁史可据。前半部太史公备言三桓之盛,悼公之后竟无一字及之,致使三桓下落不明。由此也可以看出太史公之无奈。

由《鲁周公世家》看,太史公所言列国大事都是事实,但所标当鲁公某年却基本上全错。这大概是因为《鲁世家》只依鲁公在位年数推算,并没有逐年严格核对。关键是悼公年数又错记成了三十年,以致元公、穆公、康公、景公、平公等元年都相应提前了若干年,平公以下诸公元年都提前了七年。鲁顷公二十四年也提前了七年,只好把取鲁、顷公迁卞、鲁绝祀乃至顷公卒于柯,都堆到了这最后一年。

如上述结论不误,《鲁周公世家》所记“顷公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一事也应提前七年,应是顷公十二年(前261)。

[1]《韩非子·说林上》。

[2]《墨子·鲁问》。

[3]《战国策·魏策三》。

[4]《经典释文·庄子释文》。

[5]《孟子·梁惠王上》。

[6]《孟子·告子下》。

[7]《史记·田齐世家》。

[8]《史记·楚世家》。

[9]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第153。

[10]陈梦家《六国纪年》六国纪年表叙。

[11]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51页。

[12]《礼记·檀弓上》。

[13]《先秦诸子系年》考辨第153。

[14]《先秦诸子系年》考辨153。

[15]《史记·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