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主要农作物

5.主要农作物

鲁国的农作物以麦、禾为主。麦有大麦、小麦之分,小麦又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禾为黍稷之类,禾有时专指稷而言,但多是一般秋季粮食作物的总称,如黍、稷、稻、粱等。从“黍稷重穆,禾麻菽麦”[16]的句子看,则麻与菽、麦不称为禾。“《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17]《春秋》庄公二十八年(前658)载:“大无麦、禾,臧孙辰(臧文仲)告籴于齐。”据此年《左传》,鲁国这时发生饥荒,因而才向齐国求救。由此可见,鲁国以麦禾为主要作物的农业丰欠,在鲁国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鲁国的农业当时已是两季收成。《左传》隐公三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温与成周虽是二地,然前者即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初为周地,后者即今河南洛阳,二者相距不远。说明这里是两季收成。鲁国也是这样,麦收于夏,禾收于秋。童书业认为:“先秦文献所载西周、春秋时的农业情况,似皆为一季收成。”[18]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当时的农业,与今相似,春耕夏收,秋天收获秋季作物,又种植冬小麦。《诗·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皮锡瑞《经学通论》指出:“此诗言月者皆夏王,言一、二、三、四之日者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如此,三之日即夏历之正月,四之日即夏历之二月,恰为春耕时节。《左传》成公十年:“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此为麦收于夏的又一例证。《诗·豳风·七月》:“八月其获”;“十月获稻”;“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这说明是秋收的景象。需要说明的是,西周、春秋时代,华北地区气候温和,也适宜于春小麦的生长。《诗经·七月》中所说的“麦”或即播种于春,收获于秋的春小麦。至于《春秋》庄公二十八年所载“冬,大无麦、禾。”晋人杜预的解释是正确的:“书于冬者,五谷毕入,计食不足,而后书也。”[19]